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2023-11-19 17:18

  新华社三亚11月19日电 通讯: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新华社记者闫洁 尚栩 罗江

  初冬时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水稻国家公园的袁隆平铜像前,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代表纷纷插下杂交水稻秧苗,缅怀这位“杂交水稻之父”。

  近半个世纪前,一粒粒杂交水稻稻种远播非洲,架起中非合作与友谊的桥梁。如今,一个个中国援助技术和人才培养项目在非洲落地,撒下助力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喀麦隆亚巴西农业职业技术中学由中方援建,是喀麦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设备维护等课程,自2017年开办以来已为当地培养大约500名专业农技人员。

  学生朱尼尔·穆迪纳告诉记者,他能有机会上中学并操作农机设备,都要归功于这所中国援建的学校。

  亚巴西大区区长让·米拉博·埃巴感叹,这所中学让亚巴西的农业技术面貌大为改观,帮助当地有效解决了就业,“我衷心希望两国的教育合作越来越好”。

  正如冈比亚农业部长登巴·萨巴利在论坛发言时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正在农业技术援助之路上与冈比亚同行。

  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大马拉地区的一间菇棚内,40岁的法蒂玛正轻轻抚摸刚长出的数十簇平菇,脸上难掩丰收喜悦。

  菌草技术不仅在中国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更成为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中国致富技术。法蒂玛就是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这个由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援非项目不仅丰富了中非人民的餐桌,还传播了农业技术、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减贫。

  法蒂玛告诉记者,以前当地食用的蘑菇均为野生,没人懂人工种菇技术,如今他们种的菌草菇有了名气,客户既有当地人还有外国人,销路越来越好。依靠自己的小团队,法蒂玛不仅注册了公司,还定期为当地妇女培训菌草技术,带领大家一道脱贫致富。

  “这真是充满希望的事业。不少人来咨询培训的事,我正忙着制定培训方案,希望能为当地妇女和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她说。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中非农业合作十年来,农业农村部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400多人次,并为非方累计培训管理及技术人员超过1万人次。根据农业农村部在论坛上发布的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务实合作举措,将再建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未来3年,将为非洲再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

  论坛期间,一封现场发出的“邀请函”成为中非农业技术和人才培训合作的生动注脚。在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介绍多年生稻“扎根”非洲的最近进展后,稍后发言的赞比亚农业部部长鲁本·菲里直接向他发出热情邀请:“您一定要来赞比亚,和我们的科学家交流,教我们怎么做。”

  十年来,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100多万非洲国家的小农户从中受益。

  今年9月,来自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乌干达、刚果(布)等非洲国家的农业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海南,参加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发展中国家热带药用植物生产利用技术培训班”和“发展中国家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

  “木薯淀粉可以加工成饼干、酸奶、蛋糕、面条……”听了中方专家对中国木薯加工产业链的介绍,非洲学员们感到新奇:“木薯是非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没想到用途这么广!”

  参加完热带药用植物生产利用技术培训后,尼日利亚科研人员阿卜杜勒贾拉勒·优素福·纳达博直言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培训内容丰富,我们学了如何培育和利用药用植物,还有不同领域专家传授木薯、椰子、菌类等作物的知识,对我今后的研究很有启发。”(参与记者陈绍华、王泽)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 “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明确指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04:55
当地时间3日下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办的“冰川记忆:见证气候危机”主题边会上,与会代表与嘉宾呼吁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立即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全球冰川。
2023-12-05 04:55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老工业基地吉林市在振兴发展的路上并不服“老”。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积极扬长补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营商环境,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主动迎接东北全面振兴新的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今年前三季度,吉林市GDP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位列全省第一。
2023-12-05 04:5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2023-12-05 04:55
2021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功能性超声读取大脑活动的方法,这是一种侵入性小得多的技术。
2023-12-04 10:21
12月1日晚,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让人大饱眼福,但也有人遗憾错过。
2023-12-04 10:20
相比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X射线三维表征技术,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将空间分辨率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2023-12-04 10:20
近日,上海重磅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推动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发展,找好动力源、下好先手棋、释放新动能、培育“核爆点”。
2023-12-04 10:19
去年,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
2023-12-04 10:18
设立于1994年的杰青项目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五年内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在科技界广受好评。
2023-12-04 10:18
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闭幕。”  “链博会为国际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全新开放平台,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3-12-04 10:16
国际人士普遍认为,首届链博会具有开创意义,传递出中国将更深层次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信号。
2023-12-04 10:16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2023年5G工厂名录》,遴选产生了300家已建成的5G工厂,覆盖24个国民经济大类。
2023-12-04 10:15
碳材料家族又添两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合成分别由10个或14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型纯碳分子材料。
2023-12-04 10:14
讨论中国如何发挥循环经济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向世界展示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中国实践。
2023-12-03 18:20
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2023-12-01 08:26
在十一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1个,约占1/4。
2023-12-01 08:24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全力加码前瞻性布局,储备大量核心技术,助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01 08:19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惠普与20多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市场是惠普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2023-12-01 08: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