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外学者:推动土楼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中外学者:推动土楼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海外网2023-11-07 20:13

内文图.jpg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2023土楼国际论坛现场(柳扬摄)

  在“福建土楼”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2023土楼国际论坛日前在福建省龙岩市举办。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丹麦等国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贡献智慧,共同讨论中西方文明互鉴,为将土楼文化,客家文化传播到全球献计献策。

  如何更好实现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突出共情”是多位专家表达的观点。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辛格说,想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文化,实际上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文化元素。他着重谈到加强印中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认为印中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文化使者发挥积极作用。

  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可以破除“文明冲突论”的西方逻辑。很多人误解中国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以郑和下西洋和古代的“朝贡体制”为例,指出中国历史没有“强国必霸”的理念和传统,区别于西方的殖民体系和历史传统。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像一只“无形的手”,两国人民对文化的相互尊重是东方民族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吴晓丹认为,土楼文化是中国多彩文化中的重要一种,将“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骨子里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存在误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减少冲突。

  作为客家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日涵表示,土楼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标志。去过永定土楼的游客往往会被客家先民艰辛创业的故事打动,土楼也成为海外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发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网资深记者李小华表示,中华民族历来有集体主义传统,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和智慧,中华文明是“防御性文化”,以长城和土楼为代表的建筑都是中华民族“防御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完全区别于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思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博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根本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华侨大学金砖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蔡晶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误解误判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自身文明经验出发看待和解读他者行为,因此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需要更多交流和互鉴,在弘扬自身文明价值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差异,而不是把自身的意愿以所谓“合理”的理由和所谓“好意”的名义强加于他者。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栋谈到印度电影在中国的流行时表示,世界文明因多样而精彩,文化交流是缓和国家现实利益冲突的重要“润滑剂”,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增进民心相通,减少国家间误判的重要途径。(赵栋)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 高质量发展“点亮”三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1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功能性超声读取大脑活动的方法,这是一种侵入性小得多的技术。
2023-12-04 10:21
12月1日晚,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让人大饱眼福,但也有人遗憾错过。
2023-12-04 10:20
相比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X射线三维表征技术,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将空间分辨率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2023-12-04 10:20
近日,上海重磅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推动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发展,找好动力源、下好先手棋、释放新动能、培育“核爆点”。
2023-12-04 10:19
去年,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
2023-12-04 10:18
设立于1994年的杰青项目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五年内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在科技界广受好评。
2023-12-04 10:18
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闭幕。”  “链博会为国际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全新开放平台,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3-12-04 10:16
国际人士普遍认为,首届链博会具有开创意义,传递出中国将更深层次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信号。
2023-12-04 10:16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2023年5G工厂名录》,遴选产生了300家已建成的5G工厂,覆盖24个国民经济大类。
2023-12-04 10:15
碳材料家族又添两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合成分别由10个或14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型纯碳分子材料。
2023-12-04 10:14
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2023-12-01 08:26
在十一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1个,约占1/4。
2023-12-01 08:24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全力加码前瞻性布局,储备大量核心技术,助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01 08:19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惠普与20多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市场是惠普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2023-12-01 08:15
“三北”工程,是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2023-12-01 04:40
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30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
2023-12-01 04:40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开启战略合作,中科星图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合肥。
2023-11-30 07:29
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说,模型的大小、训练所需参数量的规模等因素直接影响智能涌现的质量。
2023-11-30 07:27
当癌细胞缺少一种重要蛋白时,能激活免疫系统的“备用机制”来对抗癌细胞。
2023-11-30 07:26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11-30 05: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