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这起事故戳穿了日方关于核污染水的两个谎言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锐评|这起事故戳穿了日方关于核污染水的两个谎言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11-03 00:13

  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日启动了福岛核污染水第三次排海作业。这次排放预计持续到本月20日,排放量约为7800吨。东电公司声称,排放的核污染水“所含放射性物质氚的浓度符合预期”。然而,一周前,这家声名狼藉的企业发生了一起放射性废液溅射污染事故,2名工作人员被紧急送医。 这自证了日方所谓核污染水“安全”的说辞绝不可信,核污染水处置过程中的风险不容低估。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0月25日,东电公司5名工作人员在处理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管道时,接触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液。在被送医的2人中,1人全身受到污染,1人双臂及下半身受到污染。经过长达几小时的去污处理,他们身体表面辐射量仍未降到安全标准值以下。而对于事故中喷溅的废液总量,东电先是说100毫升左右,之后又推算在数升左右,高出了几十倍。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验证了日本《朝日新闻》的评价,日本民众对东电的不信任比其核污染水储存罐还深。

  自从12年前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东电公司发生的各类事故以及迟报、瞒报的丑闻太多了。远的不说,据日媒报道,今年6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储罐的围堤积水中,被检出活度高于正常值的放射性物质,但东电压了一段时间才对外宣称,用于输送核污染水的软管上有龟裂,导致核污染水发生外泄。这起最新的溅射事故不过是给东电的黑历史又添了一笔。 它再次戳穿了日方精心编织的两大谎言:技术处理过的核污染水是“安全”的;核污染水的处置过程是“安全”、“可靠”的。

  多项研究表明,福岛核污染水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除氚元素之外,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为了给排污入海“正名”,日本政府和东电方面近年来大力宣传称,经过ALPS处理的核污染水安全性达标。不少日本高官甚至睁眼说瞎话,说什么核污染水“可以喝”。东电还不断运用公关手段,组织利益攸关方、当地居民等到福岛第一核电站进行“视察游”。

  但事实怎样呢?日方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经过ALPS处理后的核污染水,约有70%未达到排放标准,需要重新净化。据报道,这次喷溅事故发生后,东电检查了2名工作人员佩戴的剂量计,确认事故发生后他们在贝塔(β)射线中暴露的最大剂量为6.6毫西弗(mSv),高于5毫西弗的警示红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福岛核污染水具有较强辐射性,处理过程存在重大风险。

  此外,东电对于喷溅废液总量的说法前后矛盾,让外界再次对它安全运营管理能力打上一个大大问号。据日媒报道,这次入院的2名工作人员在作业时,并未被要求在防护服外穿着防水外套。人们不禁质疑:东电公司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如此麻痹大意,又如何确保向大海倾倒的成千上万吨核污染水的安全性呢?

  在溅射事故发生后,福岛渔业官员说,他们对东电失去信任。福岛县危机管理部负责人铃木彰表示,“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政府)各部委和机构之间也缺乏协调沟通” 。这道出了东电黑料不断却“大而不倒”的深层原因,即东电和日本政府存在特殊关系。据媒体报道,不少日本高官退休后就挂靠在东电公司当顾问,而核电业人士也会进入政府的政策咨询小组。这道“旋转门”决定了日本监管机构对东电的斑斑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日本启动排污入海已经有两个多月。最新事故的发生说明,建立长期有效的国际监测安排势在必行。如果日方真的对“安全性”有信心,就应该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支持建立各利益攸关方充分参与的长期监测机制,包括其他国家独立实施的第三方监测。海洋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全世界不应该为日方的自私自利埋单。(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 “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1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功能性超声读取大脑活动的方法,这是一种侵入性小得多的技术。
2023-12-04 10:21
12月1日晚,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让人大饱眼福,但也有人遗憾错过。
2023-12-04 10:20
相比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X射线三维表征技术,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将空间分辨率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2023-12-04 10:20
近日,上海重磅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推动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发展,找好动力源、下好先手棋、释放新动能、培育“核爆点”。
2023-12-04 10:19
去年,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
2023-12-04 10:18
设立于1994年的杰青项目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五年内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在科技界广受好评。
2023-12-04 10:18
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闭幕。”  “链博会为国际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全新开放平台,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3-12-04 10:16
国际人士普遍认为,首届链博会具有开创意义,传递出中国将更深层次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信号。
2023-12-04 10:16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2023年5G工厂名录》,遴选产生了300家已建成的5G工厂,覆盖24个国民经济大类。
2023-12-04 10:15
碳材料家族又添两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合成分别由10个或14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型纯碳分子材料。
2023-12-04 10:14
讨论中国如何发挥循环经济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向世界展示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中国实践。
2023-12-03 18:20
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2023-12-01 08:26
在十一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1个,约占1/4。
2023-12-01 08:24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全力加码前瞻性布局,储备大量核心技术,助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01 08:19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惠普与20多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市场是惠普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2023-12-01 08:15
“三北”工程,是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2023-12-01 04:40
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30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
2023-12-01 04:40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开启战略合作,中科星图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合肥。
2023-11-30 07:29
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说,模型的大小、训练所需参数量的规模等因素直接影响智能涌现的质量。
2023-11-30 07:27
当癌细胞缺少一种重要蛋白时,能激活免疫系统的“备用机制”来对抗癌细胞。
2023-11-30 07: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