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人为本、多方共治,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以人为本、多方共治,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10-28 13:16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人猿相揖别,这是大家熟悉一句诗。人为万物之灵,得益和成长于自然,创造、使用不同的工具面对沧桑风雨,才有了今日赖以生存的大美人间。今天大家一定会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人类培养的最强创新应用,确实,人工智能在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给世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风险、新挑战,甚至可能对人类未来生存产生毁灭性威胁。我们是否生活在“人间”,还是生活在“人工智能间”,是人类的问题。各国都在讲人工智能伦理,但是如果有悖于“以人为本”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应用工具的基本规则,未来将会怎样?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重要课题。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倡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全人类福祉的历史高度,就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个方面公平公正地提出建设性解决措施,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一、筑牢安全底线,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

  作为中国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的集中回应,《倡议》强调安全可控、隐私保护、公平和非歧视,并且基于相关问题实际形势、结合中国治理工作给出应对策略、方法,切实回应了国际社会就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最为关切之议题,为各方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工作提供蓝本。其中,安全可控的核心问题在于提升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可预测性,保证人类能够对机器行为予以信任,这是人类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决条件。实践中,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自我迭代能力不断增强,在训练、培养等过程中对人类的依赖性不断减小;更为复杂的内部网络结构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黑箱属性不断增强,人类通过掌握人工智能自身运行规则而信任其输出结果的平衡越发脆弱。相对不透明的人工智能将导致其相关的数据处理行为安全性、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在某些复杂应用下问责机制也将受到影响。《倡议》立足现实,将提高可解释性与可预测性作为人工智能研发主体的重点工作,保证相关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工作提出实际可行的措施。实践中基于这一主张重点提升人工智能数据来源、系统管理等领域的透明度和可靠度,不但有助于实现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在提升人类对人工智能信任水准的前提下,更好满足人工智能领域数据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平与非歧视等需求。

  二、聚焦治理机制,积极促进共商共建的合作框架

  在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应用过程面对的诸多风险困难后,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相关工作。当前,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各界人士等主体发布的倡议、指南、建议各有侧重,距离形成国际社会统一认同的规则体系和治理机制还存在显著距离。基于此,《倡议》发布了协同共治、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的主张,希望通过协调各国加强沟通对话,促进多利益攸关方深入参与治理事宜,协调处理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相关重大问题,持续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进程。上述主张能够直击目前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的两大痛点。一是不同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开发、应用思路、方法各不相同,长期以来形成了水平不一、各有特色的人工智能生态,侧重能力、发展方向均有所不同,由此设计的人工智能治理策略也存在不小差异。通过协调沟通机制,分享最佳操作实践,既可以推动各方实现人工智能治理广泛共识,形成反映各方意愿、尊重各方利益的普适性理论规则,也能够集思广益考量实践措施,有效防范、应对人工智能风险,极大提升人工智能治理国际整体水平。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不可控性的巨大风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开展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的重点议题,因此坚持多边主义、成立国际治理机构、共商风险应对策略成为必然之选。考虑到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可以将核能治理机制的建立路程作为参考。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立、《核不扩散条约》等文件的出台,通过国际社会各方数十年漫长的协调合作,核的应用逐渐从军事对抗转向社会福利,为人类福祉添砖加瓦。可借鉴相关工作经验,基于《倡议》提出的协同共治、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主张建立人工智能治理合作框架,促进各方互商互信,在未来切实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三、阐明发展原则,推动人工智能增进人类福祉

  世界各国、各地区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生产力等因素的差异,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群体价值观不尽相同,不同文明、政府间就某项技术、工具的认知、使用习惯也存在明显差异,出现新的困难与挑战。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这种情况,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风险与挑战逐渐增多。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因其与算法、数据的融合而不断进化,但进化过程中技术相关不确定性风险也随之增加,部分针对特定场景需求开发的技术成果尚未形成有效的治理思路,即便当今最发达、最活跃的国家、经济体也无法保证人工智能完全为人类所了解、掌握、控制,有效管控技术引发的风险、威胁;另一方面,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字鸿沟、技术鸿沟已经出现,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态创建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任意使用人工智能,部分群体甚至直接将其用于操纵舆论,干涉他国内政、侵害他国主权,威胁网络空间安全,危害人民生活安宁和国际秩序稳定。

  面对以上问题,有必要从全人类角度形成统一的理念和认识,以共同的价值观设计数字、网络、智能时代技术发展和应用需遵循的治理规则与秩序,形成全球共识,以便更有效地协调、探讨人工智能的可控发展方向。为此,《倡议》从尊重人类权益、保障人类安全视角出发,针对性提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尊重主权主张,明确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给出基本原则。其中,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主张的中心思想在于,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当秉持推动人类社会成长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这一基本遵循;尊重主权主张则着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实践,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应尊重全球秩序、维护各国主权。《倡议》对于促进世界各国、各机构向善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防范恶意组织、不法分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成为对人类攻击的武器、工具,将起到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作者:李欲晓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 李欲晓)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 “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明确指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04:55
当地时间3日下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办的“冰川记忆:见证气候危机”主题边会上,与会代表与嘉宾呼吁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立即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全球冰川。
2023-12-05 04:55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老工业基地吉林市在振兴发展的路上并不服“老”。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积极扬长补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营商环境,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主动迎接东北全面振兴新的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今年前三季度,吉林市GDP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位列全省第一。
2023-12-05 04:5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2023-12-05 04:55
2021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功能性超声读取大脑活动的方法,这是一种侵入性小得多的技术。
2023-12-04 10:21
12月1日晚,我国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让人大饱眼福,但也有人遗憾错过。
2023-12-04 10:20
相比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X射线三维表征技术,透射电镜三维取向重构技术将空间分辨率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2023-12-04 10:20
近日,上海重磅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推动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发展,找好动力源、下好先手棋、释放新动能、培育“核爆点”。
2023-12-04 10:19
去年,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
2023-12-04 10:18
设立于1994年的杰青项目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五年内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在科技界广受好评。
2023-12-04 10:18
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闭幕。”  “链博会为国际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全新开放平台,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3-12-04 10:16
国际人士普遍认为,首届链博会具有开创意义,传递出中国将更深层次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信号。
2023-12-04 10:16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2023年5G工厂名录》,遴选产生了300家已建成的5G工厂,覆盖24个国民经济大类。
2023-12-04 10:15
碳材料家族又添两位新成员: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合成分别由10个或14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型纯碳分子材料。
2023-12-04 10:14
讨论中国如何发挥循环经济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向世界展示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的中国实践。
2023-12-03 18:20
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2023-12-01 08:26
在十一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1个,约占1/4。
2023-12-01 08:24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全力加码前瞻性布局,储备大量核心技术,助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01 08:19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惠普与20多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市场是惠普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2023-12-01 08: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