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倡议贡献突出 让全球民众受益丨全球政要看丝路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倡议贡献突出 让全球民众受益丨全球政要看丝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10-09 17:03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陈天浩)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在接受中新网独家专访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高度评价了“一带一路”倡议,称其促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落地,从而让全球民众受益。

  重点项目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在索尔海姆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表示,当前,中国是全球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国,因此,许多国家都渴望加大同中国的贸易合作,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十多年前,我在斯里兰卡工作的时候,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国际机场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内大概需要两小时,而如今,走中国帮助修建的路,同样的路程仅需半小时,” 采访中,索尔海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称赞“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贡献。他指出,“这条路为斯里兰卡的各行业(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国与中国共同建设高铁(等轨道交通设施),也是当前的合作重点之一。高铁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更是连接各地、各区域的经济纽带。索尔海姆列举了“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推进的一系列铁路项目,包括中老昆万铁路、雅万高铁、亚吉铁路、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河内轻轨系统等,对于这些交通系统,他如数家珍。他指出,这些铁路将内陆同沿海国家及城市连接起来,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想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展丝绸之路,那么就要建设高速铁路并打造良好的交通网络,从而让商品贸易便捷化,”索尔海姆表示。

  “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我们更需要把这些方法推广到全世界,尽全力让非洲等地区的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当中,”索尔海姆总结道。

  绿色投资和数字经济凸显“一带一路”新机遇

  十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贯穿多方面、全过程。

  “当前,‘一带一路’能源投资转向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清洁能源,这为全球绿色投资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索尔海姆指出,“中国企业在绿色行业每个领域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位于中国广西十里平坦的金紫山风电场云雾缭绕。陈冠言 摄

  索尔海姆以相关领域的多家中国企业为例强调了中国在太阳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领域的领先地位。他还着重强调了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的成就,称中国进军该行业是“是极具智慧的经济学举措,而且也对地球有益”。

  此外,索尔海姆补充道,“当前, ‘数字丝绸之路’日益受到关注,因为在5G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能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中获益。”

  “一带一路”合作不容恶意诋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不断进取的同时,部分西方媒体散布谣言,试图污名化“一带一路”合作。

  近日,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刊发《债务陷阱2.0和福山的终结》一文,指出美西方关于中国“债务陷阱”的叙事是错误而荒谬的,其目的旨在破坏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家的发展与合作。

  谈及相关话题,索尔海姆强调,“指责‘一带一路’倡议是‘债务陷阱’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美国的宣传套路,因为中国的发展让美国感到被‘威胁’。所以美国媒体就放出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虚假新闻。”

  “(美西方)这种不实宣传应该停下来了,”索尔海姆强调,“想要让全球经济恢复,想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各国应携手合作,而非加大分歧。‘一带一路’倡议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毕竟,人类自古就是命运共同体,”索尔海姆指出。(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银川:城在湖中城愈美

  • 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已基本掌握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专项形成了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方面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指导性设计原则,向工程化应用迈进一大步。
2024-06-18 10:02
鉴于恒星坍缩的极端物理特性,中子星的旋转速度快得惊人——自旋一周只需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团队成员表示,这颗天体高度疑似中子星,却在非常“悠闲”地发射无线电脉冲,如此缓慢的速度严重不符射电中子星的一般行为。
2024-06-18 10:00
5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小鹏汇天广州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现场。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业内通常认为是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飞行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4-06-18 09:58
沙漠边缘的胡杨、沙拐枣将根系深深扎进沙子里,它们吸收非常有限的水分就能生长。如今,经过选种的沙拐枣、柽柳、梭梭等优良固沙植物,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治理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2024-06-18 09:57
赵善芹驾驶智能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赵善芹是阳谷县的“新农人”,2013年,他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850亩土地种植小麦。”去年,北彭新村村民王先锋自己播种的玉米出现倒伏,今年赵善芹驾驶智能播种机,从灭茬到播种一气呵成,精细控制种植密度。
2024-06-18 09:55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