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2023-10-08 13:20

  新华社长沙/内罗毕10月8日电题: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今年6月,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他站在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说:“尊敬的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

  这一幕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世界。记者近日电话回访了拉库托松。“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他说,中国的杂交水稻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逐步摆脱饥饿,也让世界相信饥饿终将被消除。

  一粒中国的稻种,需要经过品种选育、外来物种侵害风险分析、审定等环节后,才能从北半球的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田来到南半球的岛国马达加斯加落地生根。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吊唁(6月28日摄)。新华社发(辜鹏博摄)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7年,由湖南省农科院牵头、袁氏种业公司参与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

  袁氏种业公司非洲地区负责人张立军介绍说,马达加斯加作为该公司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所在地是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中国专家们分析了二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基本情况后最终选定的。

  图为位于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马义奇镇的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奠基石(6月20日摄)。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除设立和运营该示范中心外,中方还派出专家前往马达加斯加。2008年,胡月舫以杂交水稻技术专家的身份来到该国,着手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农作物。由于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该国的稻米产量始终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的口粮需求。”胡月舫说,为了找到适应性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他和技术团队几乎跑遍了这个岛上所有的水稻种植区。

  在胡月舫和其他中国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到2022年12月,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约7.5吨。

  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马义奇镇的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当地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内收割水稻。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口感让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非常受欢迎。”马达加斯加一家私营农业企业负责人安德烈说,“2010年起,我们与袁氏种业合作,向当地粮农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在收获季回收粮农所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往马达加斯加各地。”

  中国还持续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其加强杂交水稻相关农业能力建设,助力非洲国家减贫。

  2018年,中国农业专家组将东非国家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宁加4村确定为该省的首个水稻减贫示范村。目前,该村已成功种植8季,累计种植380.64公顷,总产量4104吨,户均增收达9840美元,全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20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中国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左)在稻田间和农民恩根达库马纳·夏尔交流。新华社记者 韩旭摄

  43岁的村民恩根达库马纳·夏尔说,过去,他种植的本地水稻产量低,收入有限。通过杂交水稻的种植,他不仅盖起了新房,还扩大了种植面积,每年收入也明显增加。今年,夏尔又开办了一个大米加工坊,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提高了经济回报,并为周围的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根据中布两国政府协议,中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派出6批60人次专家奔赴布隆迪执行农业技术援助任务。

  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左二)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交流。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为帮助更多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袁隆平的指导下,2019年5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正式揭牌。“中心的愿景是立足马达加斯加,面向非洲,通过中非杂交水稻技术合作和农业培训,助力非洲早日实现消除饥饿、确保粮食安全的目标。”张立军说。

  张立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球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800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增产两吨稻谷计算,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可以多养活4000万至5000万人口。

  6月20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农民恩根达库马纳·夏尔在整理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说,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在非的中国涉农企业数量逐渐增多,集聚效应加强,中非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升级。“中非农业合作方向已由单向援助转为多双边共赢,合作方式也逐渐从以建设项目为主转为技术传授与多种经营结合,从以官方援助为主转为政府支持与民间投资并重。”

  9月15日,为纪念袁隆平院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原创民族音乐会最后一场演出在湖南省怀化市举行。万里之外的马拉维农业部农业技术主任阿尔弗雷德·姆温福波通过手机在线观看了演出。“袁隆平先生非常值得敬佩。”他说,希望与中国水稻专家加强合作,引进更多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马拉维水稻产量。

  6月20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中马双方技术人员合影。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种植杂交水稻已成为包括马达加斯加在内的非洲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途径。”拉库托松指出,借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国家通过引种中国杂交水稻、引进中国种植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成就更多的“非洲粮仓”,让非洲人民“端稳饭碗”。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来,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关注大时代,也关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零距离”内外联动系列报道,聚焦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和事,通过国内与驻外分社记者联动报道,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十年书写的那些命运与共故事。

  记者:雷鸣、张玉洁、陈晨、张晨光、凌馨、李成、刘佑民、吉莉、韩旭、薛宇舸、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报道员)、辜鹏博(报道员)、贺启明、金正、代贺、程济安、丁春雨

  海报:胥晓璇 卢哲

  编辑:朱昊晨、李芒茫、王轶欧、隋尚君、王海燕、胡锦文、杨雅婷

  统筹:汤玮、张永杰、席敏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