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情事业双丰收 看土耳其哈肯从“洋景漂”到“新景人”的这十年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爱情事业双丰收 看土耳其哈肯从“洋景漂”到“新景人”的这十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0-04 12:35

  景德镇以陶瓷闻名于世,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着很多国家的陶瓷爱好者、商人、艺术家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他们中有一位中文名字叫哈肯的土耳其贸易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间,哈肯也从一个“洋景漂”成了“新景人”。

  直播推荐、现场解答,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哈肯正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园区,给海外朋友介绍新产品。

  景德镇某陶瓷店负责人 李辉丰:哈肯来了之后,他不光是给我们打通这个渠道,(同时)根据客户的一些生活习惯,功能性、审美性,给我们下的订单就更准确点,我觉得这样我们双方合作就很合适。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每次有新的产品,来看它的质量,看它手工的感觉。我从小到现在一直喜欢景德镇的陶瓷。

  对于中国瓷器和文化的热爱,要追溯到哈肯13岁。那一年,他在家乡伊斯坦布尔参观托普卡帕皇宫,第一次见到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就被深深吸引,再也无法忘记。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好漂亮,再问我爸爸(这些瓷器)从哪里来的,我的爸爸说从中国来的,然后我一直想来中国看陶瓷。

  带着从小扎根心底的梦想和热爱,哈肯来到了中国。2013年,正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中文的哈肯第一次知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打算。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我觉得我和我热爱的陶瓷都遇到了好时候,应该留在中国做陶瓷生意。中国文化教人要乐观,为人要中肯,我很喜欢这个文化,就(给)自己取了哈肯这个中文名。

  2014年,留在中国的哈肯还收获了爱情,认识了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非遗传承人程林曜。在喜欢的地方遇到了喜欢的人,又有着共同热爱的事业,哈肯开始了北京、景德镇之间的浪漫双城生活,但自己的陶瓷生意却难见起色。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我当时来景德镇的时候找不到订单的,客户需要的产品时间短(周期短),差不多两个星期左右。可是景德镇那边的产品差不多(要)两三个月,区别好大,客户接(受)不了这个产品。

  到景德镇快一年,哈肯没赚到钱,这种辛苦的漂泊让他心情很矛盾。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跑过去跑过来好累,单子也没有,没有赚钱。脑子想放弃,算了吧,回去,心(又)不让我回去,很犹豫的。

  就在哈肯苦苦坚持的时候,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哈肯发现国际面孔越来越多,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景德镇打拼的哈肯在2015年成功拿下了第一笔中国瓷器出口订单。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非常开心,非常开心,一年了终于赚钱了,我感觉我的付出终于有回报了。

  多年坚持有了结果,而更让哈肯欣慰的是,自己的客户也从土耳其,到现在的意大利、俄罗斯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而中欧班列的开通,也让哈肯订单上的产品走得更远更快。他出口的商品,也从瓷器餐具扩展到装饰品、艺术品,从传统的青花瓷到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创意瓷。

  眼下,哈肯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留学生朋友又有了一个新创意。他们打算设计制作一批瓷盘,瓷杯等系列产品,把青花瓷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自文化融合在一起。一个多月来,和陶瓷专家商量材料搭配,和陶瓷艺术家研究元素取舍,和陶瓷大师请教炉温火候……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土耳其贸易商 哈肯:我们很为这个想法而高兴,我们想用这个作品来表(展)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之间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美美与共。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丛威娜 易文韬 江西台 浙江台)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拥抱新年第一缕阳光

  • 天安门广场举行元旦升旗仪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