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甩锅”中国解决不了美国“毒祸”——起底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甩锅”中国解决不了美国“毒祸”——起底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

来源:新华网2023-09-20 13:10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国际观察)“甩锅”中国解决不了美国“毒祸”——起底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

  新华社记者朱瑞卿 邱夏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宣布,将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列为“主要毒品中转国或主要非法毒品生产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美方所谓认定没有事实根据,纯属恶意抹黑,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近年来,药物滥用超过枪支暴力和车祸等,成为美国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最为严重。美国人口仅占世界5%,却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可谓全球禁毒事业的黑洞和乱源,是一家独大的“主要毒品需求国”。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精神类药品监管不严、政商勾结、政治极化阻碍禁毒进程等国内因素,但美国政客却借题发挥,企图对外转移矛盾,“甩锅”中国。

  逼他人“吃药”无法治好自己的“病”,就如半岛电视台所说,“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制造的灾难”。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美国,阿片类药物何以泛滥成灾

  芬太尼合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被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个芬太尼族药品,问世后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领域迅速获得推广应用,一度成为麻醉手术中的主要用药,也作为疼痛治疗,尤其是术后镇痛的首选阿片类药物。继芬太尼后,芬太尼家族又相继出现了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等一系列新型镇痛药。到目前为止,芬太尼仍然是全身麻醉主要辅助用药及广泛使用的术后镇痛药。

  作为药物,芬太尼凭借其良好效果为无数病人减缓疼痛。但在美国,它却变成了危害社会的毒品。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以芬太尼为主的阿片类药物是美国人服药过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过去十年中,该类药物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增加了3倍。2021年,这一数字激增至超过8万人,比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的10倍还多。

  事实上,美国社会的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已经发生过三波,芬太尼只是第三波的“主角”。第一波滥用潮始于1991年左右,当时一些制药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相关专家和机构,兜售“阿片类药物无害论”,鼓励医师多开处方、药店大力推销。

  2022年11月1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架飞机从美国国旗上空飞过。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这种做法一方面令美国社会形成了“止痛文化”,人们习惯于用止痛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应对疾病,另一方面导致当时阿片类药物的处方量急剧增加,阿片类药物致死人数快速上升。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普渡制药公司当时研发的药物奥施康定。从1999年到2017年,共有20万美国人死于与奥施康定和其他处方阿片类药物有关的过量服用。最终,普渡制药遭到起诉。

  第二波药物滥用潮于2010年左右开始。当时处方阿片类药物变得难以获得,人们便将注意力转向海洛因——一种成本更低、更加强效的阿片类毒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海洛因使用过量导致的死亡人数迅速增加。从2010年到2014年,美国白人的海洛因过量摄入死亡率增长了267%,非洲裔美国人增长213%,拉丁裔美国人增长137%。

  第三波便是当前正在发生的芬太尼滥用。近年来,芬太尼类物质在美国瘾君子群体中越来越流行。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药物过量使用夺去超过10万人的生命,其中约三分之二由以芬太尼为主的阿片类药物造成。

  回顾上述三波滥用潮不难发现,被滥用药物的成瘾性一次比一次更强。而每一波滥用潮都是为下一波更严重的滥用做铺垫,一次次加深美国的成瘾性药物依赖。

  “再想把魔鬼关进瓶子里已经太迟了”“熊熊大火已经突破防火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妮·凯斯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如此形容美国的阿片类药物泛滥问题。书中写道:“阿片类药物已成为大众的麻醉剂。”

  药企与政客深度勾连,何以监管

  在舆论压力下,美国政府过去几十年在应对药物滥用问题上也有所行动。例如,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曾签署《21世纪治愈法案》,拿出10亿美元应对用于治疗中重度疼痛的阿片类处方药的滥用危机;特朗普就任后将这一议题当作白宫优先事项之一,还曾将阿片类药物危机列为一项“全国性的紧急事件”;拜登政府将解决药物成瘾问题列为其“团结议程”的一部分,并将芬太尼与非阿片类镇静剂甲苯噻嗪混用问题列为美国的“最新威胁”。

  然而即便如此,为何美国的药物滥用仍屡禁不绝?为何成瘾者总能一次次找到替代品?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政客们出于自身利益等原因,总是出台治标不治本的禁毒政策,不愿将药物监管落到实处。

  一方面,政客从制药企业获得大量政治献金,作为交换,政客需要在制定相关药物的管控政策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便是,美国作为全球化工原料大国,至今仍未永久整类列管芬太尼。

  英国《卫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指出,过去十年间,制药商投入近25亿美元用于游说和资助美国国会议员。美国约90%的众议员以及所有100名国会参议员中的97名都曾接受制药公司的竞选捐款,这些公司寻求影响涉及从药品成本到新药批准方式等各方面的立法。此外,在美国医疗制度中,医药代表作用很大,他们以讲学、资助为手段鼓励医生开药方,造成许多人药物成瘾。

  这是1月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国会大厦。新华社发(沈霆摄)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前助理部长、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京柱指出,阿片类药物制造商向政客的捐款继续影响着政策决定,与此同时,一些政府监管机构的离职官员经常加入制药行业,几乎没有“冷静期”,“这场(药物滥用)危机代表了多系统监管失灵”。

  另一方面,政治极化阻碍禁毒进程。鉴于目前芬太尼在美滥用的严重程度,美国两党都承认需要做出努力应对这一问题,但双方却相互“使绊子”,不愿让对方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功臣”。就在今年5月,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审议“阻止致命芬太尼贩运法案”,133名众议员投了反对票,其中132人来自民主党。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指出,美国国会直到2017年12月才通过一项专门针对芬太尼的法案,然而这距离立法者们首次收到有关该药物危险的警告已近4年。“国会已经变得无能,无力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芬太尼就是最新的例子。”

  内病外治,只会害人害己

  面对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愈演愈烈的局面,美国政府和政客在减少国内毒品需求、加强处方药管控、强化毒品危害宣传教育等真正关键的工作上无所作为。为应对舆论压力,他们玩起了“传统技能”——对外“甩锅”,而“甩锅”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

  近年来,美方在禁毒问题上对中国多次横加指责,称“中国将大量芬太尼输入美国”“中国化学品流入墨西哥制成芬太尼后流入美国”,要求中方“帮助打击芬太尼非法贸易”。近期,美国频频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和相关设备为由,起诉、制裁一些中国企业和数名中国公民。

  美国一些政客总是试图让中国背上芬太尼问题的黑锅,而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但美方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一直对毒品持“零容忍”态度,采取最严格的管控和最严厉的处罚。芬太尼在美国以外从未形成规模性滥用。

  中国不仅在国内有效禁毒,而且始终本着人道主义和负责任的态度,协助包括美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应对芬太尼类物质滥用问题。2019年5月,中方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等禁毒执法部门通报,2019年9月至今,美方未再查获来自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

  中国还认真履行联合国“1988年公约”义务,对所有列管化学品实行进出口许可和国际核查制度,有效防止列管化学品通过国际贸易途径流入制毒渠道。

  美国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和相关设备为由起诉、制裁中国企业和公民,然而这些物质和设备为非列管化学品和设备,具有广泛的合法用途。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保证国际贸易货物不用于非法目的是进口企业的基本责任,也是进口国政府的法定义务。不应将本应由进口方承担的责任强加于出口方。

  关于美方此前炒作的所谓芬太尼前体从中国流入墨西哥问题,实际情况是,中方从未收到墨西哥关于“中国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至墨西哥用于制毒”的相关信息,美方也从未提供过中国化学品流入墨西哥制成芬太尼的事实根据。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美方在芬太尼问题上对中方的相关指责都是毫无道理的,其目的就是要误导公众、转嫁自身治理不力的责任。正如中国外交部所指出的,“美方企图通过施压、胁迫和非法手段解决自身在禁毒问题上的关切实际上是内病外治,这行不通,只会害人害己”。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