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中欧班列”加速 中白探索国际物流新模式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推动“中欧班列”加速 中白探索国际物流新模式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023-09-18 10:45

布列斯特北站,来自中国的集装箱随处可见。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布列斯特北站,来自中国的集装箱随处可见。人民网记者王震摄

  走进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北站,一排排标有“YUXINOU”(渝新欧)“西安港”字样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尤为醒目;高耸的自动化龙门吊在场站作业区不停装卸货物。布列斯特北站是承接中欧班列中转业务的重要枢纽。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加速推进,这里的业务越来越繁忙。“中欧班列运输业务是我们的优先方向。”白俄罗斯铁路公司布列斯特北站第一副站长根纳季·阿扎连科夫对记者说。

  跨越欧亚的交通枢纽

  布列斯特市与波兰交界,被誉为“通往西欧的门户”。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布列斯特铁路枢纽成为重要的国际货物中转和集散地。

  由于中国和多数欧洲国家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铁路轨距不同,途经欧亚多国的中欧班列要经历两次换轨和换装,布列斯特就是其中一站。从欧洲经由布列斯特过境的集装箱列车都要在此完成换装作业。

  阿扎连科夫介绍,近年来,中欧班列的运输量不断攀升,今年平均每月有超过150趟中欧班列经过布列斯特中转。从货源来看,来自中国的发货量占70%。

  除了中转,布列斯特还承担着本国出口中国货物的运输。“通过布列斯特运往中国的货品主要是木材、植物油、奶制品以及白俄罗斯产的各类商品。”他介绍。

  阿扎连科夫说,为了满足日益繁忙的中欧班列物流需求,2019年,换装站完成了集装箱码头的升级改造,配备了自动化龙门吊、正面吊等大型机械设备,实现了从通关到换装整个流程的透明管理,集装箱装卸场的处理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目前场站可容纳近3000个集装箱。日处理量达到1100个集装箱,相当于18个班列的货物量。”

  阿扎连科夫介绍,白方一直非常重视对华业务的发展。为进一步给“中欧班列”提速,白方就对华运输线路推出集装箱快运列车。

  “2021年白俄罗斯向中国发送约150列集装箱列车,2022年这一数字接近1000列,今年我们预计向中国发送至少1200列集装箱列车。”他说。

  探索通“陆”联“海”模式

  中白贸易的加速对贸易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以来,两国铁路主管部门和物流公司密集互访,商讨进一步加快国际运输链高效运行的方案。

  今年七月,白俄罗斯铁路公司代表团来华访问期间,与重庆和成都达成协议,希望提升集装箱班列常态化运输服务。

  除了现有的陆路运输线路,双方积极探索新的运输链,计划通过俄罗斯西北地区、远东等地的海港向中国运货。

  八月,上海、江苏代表团在明斯克与白俄铁路局高层会谈,双方就借助俄罗斯海港基础设施进行陆海联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为开拓生鲜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成都国际班列推出“莫斯科—成都”冷链运输班列、“布列斯特—成都”冷链运输回程班列、欧洲回程冷链运输班列等冷链运输产品。

  阿扎连科夫强调,希望白中加强友好合作,布列斯特车站将进一步为两国贸易额的增长提供助力。邓洁 皇甫万里 王震

布列斯特北站第一副站长根纳季·阿扎连科夫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邓洁摄

  布列斯特北站第一副站长根纳季·阿扎连科夫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邓洁摄

布列斯特北站的工作人员。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的工作人员。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的工作人员。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的工作人员。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布列斯特北站满载货物的列车。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满载货物的列车。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布列斯特北站正在进行换装作业。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来自中国重庆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来自中国重庆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来自中国重庆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来自中国重庆的集装箱货物等待换装。人民网记者 王震摄

人民网“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大型跨国融媒体报道活动走进布列斯特换装站。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人民网“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大型跨国融媒体报道活动走进布列斯特换装站。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乡村移风易俗纪实

  • 钱江观潮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