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两国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让两国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01 08:51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感谢伊斯特布鲁克在来信中分享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家族几代人同中国友好交往的故事,对史迪威将军从事的中美友好事业已传承至家族的第五代人表示欣慰,希望并相信史迪威家族将会继续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贡献力量。

  “非常荣幸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我至今仍在回味习近平主席信中的真挚话语。”年逾八旬的伊斯特布鲁克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难掩激动和兴奋,向记者朗读了回信全文。他说:“习近平主席对史迪威将军的在华经历、历史贡献及史迪威家族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情况非常熟悉,了解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的细节,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深情提及史迪威将军从事的中美友好事业已传承至家族的第五代人,这令我内心十分感动。”

  近日,伊斯特布鲁克致信习近平主席,回顾史迪威同中国及中国人民的交往经历,介绍其家族后人为增进美中人文交流所作努力,向习近平主席长期支持美中人文交流致敬,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忘老朋友,并表达史迪威家族致力于增进美中人文交流的愿望和决心。

  “我给习近平主席写信,主要想感谢习近平主席长期以来对美中人文交流的支持。”伊斯特布鲁克说,今年是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保存了史迪威家族及美中的共同历史记忆,已经成为美中人文交流的又一重要场所,见证了美中人民的友谊,此次在重庆举办的纪念活动非常成功、很有意义。“我们一定要让两国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说,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1942年晋升中将的史迪威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等职,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华任职期间,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新兴力量,极力主张派美军观察组赴延安访问。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飞抵延安,观察和了解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情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热情欢迎并接见了观察组成员。朱德还多次向他们介绍八路军的作战情况。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史迪威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曾5次来华,在中国一共生活了12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长期以来,史迪威家族接续促进中美友好往来。史迪威的小女儿艾莉森和小儿子本杰明都出生在中国。史迪威的大女儿南希和艾莉森于1982年在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设立“史迪威将军奖学金”,以义卖画作等方式筹措资金,40余年来资助了50多名中国学生赴美求学。目前,伊斯特布鲁克担任史迪威将军奖学金基金会名誉主席。他说:“史迪威将军奖学金象征着我们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不断有捐赠者加入,多名史迪威将军奖学金获得者投身美中人文交流活动,成为两国民间友好的使者。”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扩大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伊斯特布鲁克对此深表赞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可以增进友谊,我们家族与中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就是铭记历史、传承友谊的一个例子。”伊斯特布鲁克表示,在当前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中,人文交流尤为重要,对增进两国人民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8月,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成功举办。活动以“铭记共同抗战岁月传承中美人民友谊”为主题,史迪威的曾外孙女苏珊·科尔、南希·米尔沃德和史迪威家族第四代、第五代共9人出席活动。伊斯特布鲁克向史迪威博物馆提供了近200张照片和60余件实物,协助举办了“伟大的朋友——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回望和致敬史迪威同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光辉历史,追忆和缅怀史迪威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苏珊·科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人文交流旨在帮助不同背景的人们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习近平主席亲自参与、支持美中人文交流事业,让我们非常感动。”科尔说,“我很荣幸能带孩子们访问中国,把他们介绍给中国朋友,将史迪威家族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传至第五代。”

  史迪威博物馆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史迪威研究中心主任、史迪威博物馆馆长陶燕说:“我们会与美国相关机构、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力度,搜集、整理和研究相关档案、文献和文物,宣传和弘扬史迪威将军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促进中美民间交往的历史贡献,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世代传承搭建桥梁。”

  伊斯特布鲁克表示,应该鼓励更多人参与美中人文交流。“史迪威家族将继续保持与中国人民的交往互动,共同促进美中民间往来。相互了解越多,我们就越能找到共同点。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本报记者 张朋辉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