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将在全世界开启恶劣先例”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将在全世界开启恶劣先例”

来源:人民日报2023-08-23 13:17

“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将在全世界开启恶劣先例”

  8月22日上午,日本民众在位于东京的首相官邸附近集会,抗议政府无视民意强推核污染水排海。本报记者 岳林炜摄

  日本政府8月22日宣布,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将于24日起开始排海。日本政府无视反对呼声执意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连日来,日本各地渔业团体、市民代表、专家学者等不断发起集会,抗议日本政府撕毁此前向渔业团体做出的承诺,认为日本政府漠视核污染水排海损害全球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22日当天,日本市民团体冒雨在位于东京的首相官邸前紧急集会,200余名民众代表手举“不要再污染大海”“反对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等标语横幅,高喊口号,抗议日本政府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集会组织者之一泷秀树表示,日本政府不顾多方反复提出的其他核污染水处置方案,以及还有空间继续在陆地存储核污染水的实际,也没有采取根本措施进一步减少核污染水的增量,执意实施经济成本最小最简单的排海方案,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日本政府将要排放的核污染水称作“处理水”,但无论怎么“处理”,核污染水的性质不会改变。他强调,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民众今后将继续强烈发声、全力斗争。

  日本市民团体“禁止原子弹氢弹日本国民会议”负责人谷雅志指出,核污染水排海不仅给当下带来问题,更把欠账留给未来。“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将在全世界开启恶劣先例,日本将无法以负责任国家立足于国际社会。”

  日本市民团体“不要再污染海洋!市民会议”成员泽井正子表示,至今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电机组退役工作还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推进核电机组退役为由强行将核污染水排海,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们强烈反对核污染水排海,这关系到我们要把一个怎样的未来留给下一代。”

  古川好子的家乡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富冈町,自福岛核事故以来她一直背井离乡、长期避难。她在集会现场难掩愤怒地说,12年前的核事故让她和很多福岛当地人远离故土,如今核污染水排海又将对福岛造成严重打击。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1日会见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福岛县渔业协会等渔业团体代表,试图争取理解。与会代表表示,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没有改变。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坂本雅信重申,反对在未获得国民理解的情况下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一立场毫无改变。坂本雅信当天在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会谈时还表示,核污染水一旦开始排海,恐怕要持续几十年,日本渔业从业者对此感到非常不安和担忧。

  21日下午,由福岛当地多位学者联合发起的“福岛圆桌会议”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政府冻结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福岛大学教授柴崎直明强调,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评估报告并没有对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性做出担保,无法成为排海的科学依据。从审查程序上看,直到现在东京电力公司仍没有向日本政府和福岛县的监管机构提交年度排海运行计划。“我们绝不接受东京电力公司在程序欠缺的情况下启动排海计划。”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各地不断发起集会,强烈抗议日本政府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18日,多位国会议员、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日本各地的民众在首相官邸附近参加抗议集会。日本众议院议员阿部知子表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向来遵循不扩散、尽量集中封存的原则。“公海是大家的海洋。不能因为海洋辽阔广袤,就把核污染水向海洋一排了之。”

  17日,日本地球之友、原子能资料情报室等民间团体向日本经济产业省代表递交了2.8万余份民众签名,要求日本政府撤回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计划,继续在陆地储存或采取其他替代方案。组织方代表在递交签名时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污染水中除了氚之外,还含有其他多种放射性物质,并且它们的总量没有被公开。渔业从业人员等国内外民众对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深感担忧。集中管理是处理放射性物质的原则,况且可以采取陆地储存或其他替代方案。

  日本共同社19日至20日开展的全国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日本政府就核污染水的说明“不充分”。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批评说,政府践踏了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的约定。日本政府无视反对声音决定启动排海,这是一种“悍然举动”。

  来自福岛县郡山的当地居民黑田节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2年前,在日本遭受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的艰难时刻,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周边邻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支持。如今,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却出于自身私利执意要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污染海洋环境。“这是恩将仇报的无耻行为,将使日本政府在国际社会颜面扫地。”

  (本报东京8月22日电 记者 岳林炜)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乌伦古湖冬捕开始

  • “蛇展”迎蛇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