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访:那里就是人间地狱!——访侵华日军731部队原“少年队”队员清水英男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专访:那里就是人间地狱!——访侵华日军731部队原“少年队”队员清水英男

来源:新华网2023-08-14 21:04

  新华社东京8月14日电 专访:那里就是人间地狱!——访侵华日军731部队原“少年队”队员清水英男

  新华社记者郭丹 李光正

  “我经常会想,那么多‘马路大’(被日军抓来进行实验的活人)死了,日本队员也被解剖了,731部队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恶事?”作为在世唯一一名愿发表公开证言揭露日本细菌部队罪恶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原成员,现年93岁的清水英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起78年前的那段恐怖经历心情沉重。

  从1945年3月底到8月日本战败前逃回日本,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多月,但在731部队目睹的惨绝人寰、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令清水永生难忘。

  “这个少年就是我。”在他位于长野县的家中,清水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对记者说。这是一张731部队“少年队”队员与教官的合影照片。

  他说:“我出生在长野县。1945年3月末,我那时14岁,被学校老师推荐去哈尔滨。老师说是去部队做‘见习技术员’,至于什么部队、具体做什么,我完全不清楚,这张照片就是我刚入队时拍摄的。”

  “同我一起入队的共有34人,其中3人被分到‘教育部实习室’,就在这栋楼的二楼。”清水指着一张“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满洲第七三一部队要图”的右下角说。“我们开始学习各种病原菌相关基础知识,后来从老鼠身上提取体液,检查是否有病原菌。如果有,就对这些病原菌进行培养。培养出来的病原菌被用作什么,我那时完全不清楚。”

  “过了一段时间后,教官问我,实习结束后,是想做细菌战的专门技术人员还是外科医生。如果想做外科医生,那至少要解剖过3具尸体。”说到这里,清水停顿了一会。

  “我说自己想当外科医生,于是,教官把我带到了总部二楼的标本室,只带了我一个人。”清水又停顿了一下。

  “我看到许多人体器官标本,各种各样,都被泡在装满福尔马林的瓶子里,摆满了几层架子。这时教官告诉我这些器官都是对‘马路大’进行活体解剖实验后得到的。”

  “马路大”,日语本意是原木、木材材料。但在这里,是指被日军抓来进行实验的活人。资料显示,这些被抓来用作活体实验的人既有中国的抗日战士,也有普通的百姓,包括妇女和儿童,还有被抓的朝鲜、苏联、美国俘虏。

  谈到标本室,清水讲不下去了。稍稍缓一阵,记者开始追问。

  问:听说这些标本中还有孩子?

  答:是的,有孩子,妈妈肚子里胎儿的标本,孩子的标本,有很多。

  问:不止一个孩子吧?

  答:有很多,不止一个。孩子被解剖了,器官都被取出来了。

  问:那有多少?

  答:这个……数不清。只能用很多这个词。把孩子解剖了这件事,真的,我到现在也……连对腹中无辜的胎儿都要动手,我真的到现在也无法想象。

  问:是说从几个月大的到大一些的孩子都有吗?

  答:嗯。从怀在肚里几个月的胎儿到出生的婴儿都有。我真的觉得731是做尽了恶事,全都是无辜的孩子!

  标本室的景象令当时的少年清水异常震惊。清水说,那天回去后,他整晚都在做噩梦,醒来之后浑身都是冷汗。那地狱般的景象一直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甚至几十年后,每当清水看到自己可爱的孙子都会想起当年可怕的景象,回忆这段恐怖过往让他不寒而栗。

  1949年12月底,苏联在其远东滨海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城)设立军事法庭,对日军12名细菌战罪犯进行审判。庭上,曾担任731部队细菌生产部部长的川岛清供认,731部队因实验而杀害的中国、朝鲜、苏联等国军民不下3000人。

  那时在731部队的清水,无法想象自己也曾是细菌战“实验对象”。他回忆说:“我曾经吃过部队给的含有细菌的馒头。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被实验’了,直到看了作家森村诚一根据对大量731部队原队员采访后所著的报告文学《恶魔的饱食》,我才知道自己那时候也‘被实验’了。”

  他说:“吃了那顿饭,我骤然发烧到42摄氏度,连续高烧一周。那一周内,每天隐约感觉有卫生兵来测量一次体温和脉搏,除此之外,自己已经没有活着的感觉了。”

  清水说,从中国逃回日本后的那年冬天,他得了伤寒。诊所医生给他验血后告诉他,他血液中红血球非常少,如果不治疗可能那个冬天都扛不过去。

  清水说,除了对日本队员做细菌实验,731部队对实验过程中感染了病菌的队员也会进行活体解剖。“筱冢良雄也是‘少年队’队员,他比我入队早。他曾在森村诚一所著的《恶魔的饱食》书中说,他的好朋友平川三雄因感染鼠疫而被活活解剖。他当时就站在旁边,亲眼看到了整个过程。”

  “我相信筱冢良雄说的都是真的。”清水的胳膊架在桌上,支着下巴,眼睛望向窗外。

  回首自己在731部队的经历,清水说:“我在731部队虽只有4个多月,但当后来知道自己参加的部队是侵略他国、实施人体解剖和细菌战的部队后,我非常非常后悔。”

  2016年,清水和家人去看了“饭田市和平资料收集委员会”举办的和平展,看到731部队原队员胡桃泽正邦留下的手术刀具等证物,他下决心公开自己731部队“少年队”队员的身份,参与和平活动,揭露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的罪行。他不断举行公开演讲,讲述在731部队的经历,仅2023年就公开演讲6次。

  “现在在日本有很多势力,只提自己遭遇的战争‘被害’,对侵略和加害他国却完全不提,731部队原队员的证言和资料也以‘不想告诉孩子们这么残酷的现实’为由不让展示。我想说,日本确确实实实施了残酷的加害行为啊,我们向孩子们讲的不正是事实吗?”

  “事实就是事实,应该正确地去接受!不再进行战争才是最该汲取的深刻教训!”清水说。想到当下,他对近年来不断强化军事实力的日本深感担忧。

  “正视历史,祈愿和平”,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结束78年后,一位日本的战争亲历者发出的最恳切心声。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