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来源:人民日报2023-07-26 10:08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1971年11月8日,在坦桑尼亚境内的瓜塔车站附近,达累斯萨拉姆至姆林巴段的东西两路铺轨大军胜利会师。图为中国土木东非公司提供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1976年7月14日,中、坦、赞三国政府在赞比亚新卡皮里姆波希举行坦赞铁路交接仪式。图为中国土木东非公司提供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当年行驶在坦赞铁路姆马段线路上的列车。图为中国土木东非公司提供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铁轨枕木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字样。图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乘客乘坐坦赞铁路列车。图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搭乘坦赞铁路列车上学的学生。图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乘客在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候车大厅候车。图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一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走访坦赞铁路

  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外景。图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非洲援建了坦赞铁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穿越莽莽草原、崇山峻岭、河谷盆地、丛林沼泽的铁路记录下了岁月的痕迹,仍在为沿线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方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坦赞铁路犹如一条纽带,把中非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凝聚着中非友谊的坦赞铁路精神也不断发扬光大,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赓续传承。

  “为非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是坦赞铁路的起点。在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不远处,有一栋三层白色小楼,这里就是坦赞铁路局。走进铁路局,右侧墙壁上毛泽东主席、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和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的大幅画像十分醒目。“这是一条真正的自由之路。来自中国朋友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奉献,让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办公室里,坦赞铁路局局长布鲁诺·钦安度向本报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在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大潮中,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迫切需要实现经济自主。对内陆国家赞比亚而言,修建一条通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的铁路,能保障其扩大铜矿出口、增加收入来源。坦桑尼亚也同样需要这样一条铁路来促进经济发展。

  “两国领导人找到中国寻求帮助。尽管中国当时也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还是排除万难向两国伸出了援手。”钦安度介绍,坦赞铁路全长约1860公里,东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城镇卡皮里姆波希,从1968年勘测设计到1976年全部建成共用时8年。中国不仅向两国提供了无息贷款,还先后派遣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非洲。在建设高峰期,现场施工的中方人员曾多达1.6万人。

  坦赞铁路是中国成套援外大型工程之一,需要的工程机械设备数量非常大。中国为坦赞铁路工程人员配备了齐全的办公设备,仅给坦赞铁路局配给的办公家具就接近1万件。设计图纸装满了整整两节火车行李车厢,有几吨重。坦赞铁路标准与国内标准不一样,援建的机车等设施和装备得重新设计、试制、试用、修改和投产,一切从零开始。

  此外,坦赞铁路横穿东非大裂谷,地形地貌极其复杂,高低落差极大。全线共架设桥梁320座,开凿隧道和明洞26处,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沿线许多地方荒无人烟,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其中,工程量最集中、难度最大、工期最长的控制工程段当属姆马段。当时勘测队确定了东西150公里、南北60公里共9000平方公里的选线范围,就这150公里线路共做了20个方案,然后一个一个进行比较,确定了6个方案,在这6个方案基础上再选出2个,最终选定现行方案。早年在天津留学的坦赞铁路工程师穆萨回忆说,一位西方工程师在参观过坦赞铁路后感叹,只有修建过万里长城的民族,才能修建出如此高质量、高标准的铁路。

  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路交接仪式在赞比亚中央省的新卡皮里姆波希车站隆重举行。巨大的红色横幅上用中文和英文写着:“中、坦、赞三国人民友谊万岁!”建成后的坦赞铁路成为联结两国的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的铜矿石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安全路径,曾一度承担了赞比亚80%以上铜矿石的出口运输任务。1983—1984年度,坦赞铁路实现盈利;1984—1985年度,货运量突破百万吨大关。

  钦安度表示,坦赞铁路为赞比亚等非洲内陆国家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让资源等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使这些非洲国家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境地,在独立后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卡翁达总统就曾将坦赞铁路的建成誉为“赞比亚的第二次独立”。

  在坦赞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数十位中国技术人员献出了宝贵生命,最年轻的牺牲时还不到22岁。在达累斯萨拉姆西南25公里处的援坦中国专家公墓里,安葬着在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中殉职的69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其中有51位为修建坦赞铁路和坦赞铁路技术合作而牺牲。“坦赞铁路为非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我们应继承先辈遗志,让坦赞铁路精神在今天继续发光发热。”钦安度说。

  “这是一条让我们脱贫的经济走廊”

  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候车大厅宽敞明亮、人头攒动,车站里和站台上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让人倍感亲切,地砖、瓷砖都铺得十分结实,迄今没有破损或裂缝的迹象。火车铁轨的枕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呜——”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记者搭乘的列车缓缓驶出车站,列车员马塔开始在车厢里向乘客售票。“中国帮我们修建的这条铁路已经有几十年了,但它始终坚固、耐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说。

  中国土木东非公司副总经理吴蔚介绍,坦赞铁路养护工作一直由中方负责,铁路建成后曾有500多人组成的中国技术专家组负责值守,现在每年也有数十名中方专家远赴非洲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坦赞铁路历经几十年风雨依旧畅通无阻。“有一次发洪水,坦桑尼亚许多基础设施被毁,但坦赞铁路安然无恙,并在洪水过后迅速恢复通车。”

  车窗外,高大挺拔的椰子树、硕果累累的木瓜树、枝繁叶茂的牛油果树等极具非洲特色的树木不时掠过。当地农民哈桑介绍,坦赞铁路建成后,不仅农产品可以运到更远的市场,铁路沿线还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和村庄。

  坦赞铁路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坦桑尼亚货运公司“快速货运”销售经理马库斯说,以往货物从达累斯萨拉姆到其他城市主要靠公路运输,受道路拥堵、恶劣天气等影响,货物运输速度缓慢,还时常延误。“有了坦赞铁路,只需要将货物装上火车,就能通过坦赞铁路运输到目的地,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客户满意度。”马库斯握着记者的手说,“坦赞铁路使我们的货物运输变得更加快捷、可靠和经济高效。通过利用这一运输枢纽,当地公司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中取得优势。我们都对建造这条钢铁通道的中国兄弟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

  机械工程师鲁洪比一直在坦赞铁路工作,还曾在北京交通大学留学。他告诉记者,曼古拉曾经荒无人烟,修建坦赞铁路后逐渐形成城镇,人口不断增多,甚至一部分原来以游牧为生的马赛人也在铁路周边做起了小生意,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坦赞铁路像是一块磁铁,让坦桑尼亚各民族更加包容和谐、亲密相处。”

  列车稳稳停靠在曼古拉站,身着红衣的马赛人约翰纳脸上满是笑意,将牛奶和牛肉等端进列车里售卖。车厢另一头,姑娘拉吉娜也正笑盈盈地向乘客递上烤香蕉,特有的香气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拉吉娜的家虽然不在铁路附近,但将香蕉烤好拿到车站来卖能赚不少钱,足以贴补家用。“感谢中国朋友帮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拉吉娜说。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条让我们脱贫的经济走廊。”朱马退休前在坦赞铁路局工作,也曾两次赴华学习铁路工程相关专业。他说,是坦赞铁路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铁路副工程师尤素福的父亲曾与中国技术人员并肩修建坦赞铁路。如今,他子承父业,负责坦赞铁路的列车检查。“没有坦赞铁路,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尤素福说。

  “坦赞铁路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延续”

  “炙热的阳光下,坦中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中央线铁路标准轨项目现场挥汗如雨,新建的铁路不断向前延伸,坦赞铁路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延续。”坦桑尼亚《公民报》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文章说,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正式通车,成为非洲内陆国家经坦桑尼亚出海的战略走廊和重要的经济通道,为东非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0多年后,中国再次积极参与坦桑尼亚的铁路建设,中国企业将为坦桑尼亚的现代化建设再作贡献。

  据悉,中央线铁路标准轨项目建成后不仅将联通坦桑尼亚全国主要城市,还将成为该国连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等国并通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坦桑尼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线铁路标准轨项目第五标段由中国铁建—中国土木联营体承建,位于坦桑尼亚北部地区,线路正线全长237公里。第五标段将与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实现“水陆联运”,大大提升当地的交通运输能力。压路机操作员尼亚米兹告诉记者,项目建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她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其中。

  2022年12月,中国铁建—中国土木联营体又中标中央线铁路项目第六标段,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出席了项目合同签约仪式。第六标段全长506公里,项目金额27.43亿美元,是中企在坦桑尼亚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合作项目。当前,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内马铁路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塞内加尔捷斯—图巴高速公路、加蓬让蒂尔港—翁布埃沿海路及博韦大桥等项目完工通车;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多哥洛美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接踵落地……一个个基建项目,成为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便利民众交通出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得到了非洲各国的高度肯定。赞比亚大学工程学教授丹尼斯·姆瓦巴表示,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升互联互通、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非中合作为非洲国家带来工业化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正推动非中合作走深走实,让非中友谊不断深化。(本报记者 黄培昭)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跟随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 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