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西问·中外对话|“中国要的是合作,中国是朋友”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东西问·中外对话|“中国要的是合作,中国是朋友”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2023-07-07 16:50

  中德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德国看待中国的方式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有哪些中国文化艺术名人在德国家喻户晓?在“一带一路”倡议等议题上,如何消除西方存在的偏见?

  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欧洲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中国汕头大学特聘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德国研究者胡春春,围绕上述议题展开对话。

  两位专家指出,对话是消除误解和偏见的关键。顾彬表示,尽管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受到美国影响,但德国与中国无疑是朋友。胡春春则表示,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中,“欧洲中心主义”贯穿始终,关键是中国如何应对欧洲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把中国作为他者”的观念。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德国社会的中国认知,

  受欧洲中心主义和美国影响

  中新社记者:在历史上和当代,德国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的?

  顾彬:从哲学来看,德国寻找的是一种拯救,它的拯救首先从神学来,然后从哲学来,最后从中国来。但是后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要注意的是,我们总说“西方”这个概念,但是美国与欧洲区别很大。我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少年儿童总爱看美国电影,当时看《傅满洲博士》系列影片,电影里“傅满洲博士”要控制整个世界。现在很可笑的是,不管是德国的记者,还是德国的政治家,全都觉得中国是新的“傅满洲”,要控制整个世界。中国不是新的“傅满洲”,恰恰相反,中国要的是合作,中国和德国是朋友。

  德国目前的问题在于,德国觉得自己是“弱者”,中国是“强者”。但德国与中国是朋友,中国要的是能够跟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做好朋友,而美国不要。

  胡春春:历史上,欧洲接触中国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美国,欧洲受到美国“中国观”的影响,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我曾经尝试研究过西方、欧洲、德国和中国的接触,从最早的耶稣会时期至今,我以三个学者为标志,一个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一个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还有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我总结出了一种欧洲和中国双元论的模式。

  我的一个德国同事也认为,无论是莱布尼茨、黑格尔,还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实际上都是欧洲中心主义。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和克服欧洲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这种“把中国作为他者”的观念。

  在当代德国社会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已经被“智库化”,而不太会去和中国研究界或者汉学界进行交流。所以很有可能,德国主流的对于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一些让中国人觉得很吃惊的问题。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学者:德国不妨与汉学家加强交流来源:中国新闻网

  德国的主流舆论,可能确实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否则在德国人看中国、中国人看中国、其他非欧洲国家、非西方世界国家看中国之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落差,这就可能会产生误解。

  中德文化巨匠,搭起沟通桥梁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德国、欧洲文化,有哪些共通之处?

  胡春春: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欧洲文化的共通之处非常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和德国、欧洲都生活在现代的秩序里。现代的种种优点和缺点,实际上就是共同点。

  比如,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一种对于善的追求,对于更好的追求。而这种善和好,无论是在个人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不同的价值排序可能不一样。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学者:中德文化有诸多共通之处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不少中国人对马克思、恩格斯、歌德、尼采、贝多芬等德国人耳熟能详,有哪些中国文化艺术名人和学者,是德国民众比较熟悉的?

  顾彬:孔子、老子、庄子在德国读者心中,有固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帮助德国读者、德语国家的读者寻找自己的道路。德国人需要灵魂上的拯救,而孔子、老子、庄子等能给他们带来拯救。此外,德国人也知道莫言,莫言的作品在德国印刷得很多。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欧洲著名汉学家:孔子带给德国民众启发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利玛窦是中西方交流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在中德交往史上,有哪些人物曾为促进两国交流带来启示?

  顾彬:我在中国已经十年了,我总强调对话的重要性。对话的重要性是德国当代哲学最重要的题目,而对话的可能性是从耶稣会的利玛窦开始的。此外,从德国来看的话,促进两国交流的还有卫礼贤、赫尔曼·黑塞等人。

  胡春春:除了利玛窦,谈到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者、对话者,我想到的也是卫礼贤。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卫礼贤的著作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卫礼贤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中西方可用交流消除偏见

  中新社记者:两位老师都曾在此前提及,西方在“一带一路”、全球抗疫等议题上存在对中国的偏见,如何看待这种偏见?

  顾彬: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是德国非常富裕的工业区,后一度衰落,而德国到现在也没找到拯救鲁尔区经济的办法。

  但中国的方案可以“救”杜伊斯堡等鲁尔区城市。中国看得非常远,“一带一路”是一个看得非常远、能给所有国家带来好处的倡议。

  疫情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而我们应该合作,21世纪所有的问题都是合作,但是美国不合作,试图破坏欧洲抗疫,还想破坏中国抗疫。

  德国当代的哲学家们,都在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认为德国应该回到一种集体主义,需要一种新的、符合欧洲需要的集体主义。

  胡春春: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是一种促进经济有更多联通性、流动性的很好的方式。中国愿意把自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分享,中国人的经验就是“要想富,先修路”。但没想到“一带一路”倡议会被部分欧洲政客视作一种“战略威胁”,这是荒谬的。

  在疫情中,大家产生了很多误解。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疫情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中国对于疫情的应对,可能欧洲人、德国人不懂。我们还是需要交流,其中不应该有任何的偏见和障碍。

  同时,美国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本来抗疫是全社会、全世界的事情,但是美国首先把抗疫政治化,这是很不应该的一件事情。(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