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罔顾民意“逆流”而行 三问日本核污染水排海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罔顾民意“逆流”而行 三问日本核污染水排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6-09 11:13

  每年的6月8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海洋星球:潮流之变”,旨在告诉公众,人类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推动全人类共同守护海洋。然而,日本政府却“逆潮流”而行,罔顾国际社会的抗议与不满,执意强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近期,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隧道内部注入海水,而整个排海项目工程计划于本月底完工,预计从7月份开始陆续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

  那么日本强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究竟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又有哪些?

  问题一:排海是唯一的选项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就连日本自身就曾提出过五种核污染水的处理方案,它们分别是:将其固态化埋入地底、沿着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处、变成水蒸气排入大气、电解处理以及直接排放入海。只不过,排放入海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因此日本政府直接选择了这一处理方案。而面对日本国内政治人士以及民众的质疑,日本政府选择视而不见。

  日本化学工程师 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员会委员 川井康郎:可以在地下挖出混凝土坑,然后对核污染水进行砂浆固化作业。砂浆被放在混凝土(坑)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硬,不再有流动性,但绝对不能把它放到海洋中。(砂浆固化后)放射性会在几百或几千年后衰减,那几乎是无害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问题二:自诩“处理水”安全无害 日本政府的说法站得住脚吗?

  自2011年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日本政府就在多个场合宣扬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安全无害,曾找来日本政客当众表演喝“处理水”,甚至找来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试图“洗白”,但种种之举,仍未打消国际社会的担忧和疑虑。韩国原子力研究院院长朱汉奎就在日前对“福岛核污染水能饮用”相关言论予以否认,称按研究院官方立场来看,核污染水远达不到饮用标准。而更加令人讽刺的是,东京电力公司6月5日发布报告称,今年5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海鱼许氏平鲉 ,其体内检测出放射性元素铯含量严重超标,达到每千克18000贝克勒尔。日本食品放射性物质含量标准为不超过每千克100贝克勒尔,这一数值达到规定标准的180倍。

  日方迄今没有提供足够科学和事实依据,解决国际社会对日排海方案正当性、净化装置有效性、核污染水数据可靠性、环境影响不确定性等方面关切。此外,用于处理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长期高负荷运行的性能与效率存疑。

  斐济副总理 (时任斐济代总理)卡米卡米加:我们的独立专家小组无法根据日本政府和原子能机构共享的数据和信息得出与他们相同的结论。我有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经ALPS (多核素处理系统)处理的水这么安全,为什么不在日本用作其他用途呢?例如,用于制造业和农业。

  问题三:为什么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遗患无穷?

  福岛核污染水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并形成生物富集效应。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具有跨国界影响,从现有信息看,预计排海时间将持续30年之久。据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会被海藻吸收,形成稳定的有机氚,被鱼虾吃掉,走向人类的餐桌。此外,核污染水中钴60的半衰期大约是5.27年,其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人如果长期暴露于伽马射线中,轻者可能会导致头发脱落,重者则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此类放射性同位素经过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只是减半,并不会消失,彻底消失需要经历无数个半衰期。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到5000多年。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肯·布塞勒:铯137、铯134之类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排出),还有锶90或钚会沉积在骨骼中,它们可能会在你摄入后数年才被排出体外,这会造成长时间的损害。(央视新闻客户端)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花团锦簇迎国庆

  • 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9月23日,秋分时节,清晨的杭州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别具江南韵味。但亚运气象台副台长郑沛群却无暇顾及,她的注意力全在精准预判当晚的天气变化,为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提供气象保障。
2023-09-25 09:40
2022年10月,团队成功研制出±500千伏/1200安培葛南直流输电改造工程可控换相换流阀产品,并一次性顺利通过48项电气型式试验、226项控制验证试验。
2023-09-25 09:39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2023-09-25 09: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2023-09-25 09:35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星球撞击构造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在吉林省通化市发现了世界第一个位于高山上的类似冰斗状的陨石坑。
2023-09-25 09:33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2023-09-25 09:08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