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去风险化”?与中国“脱钩”才是风险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国际锐评|“去风险化”?与中国“脱钩”才是风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5-27 14:28

  “我们正打算跟中国公司合作,生产可再生能源设备。”在近期接受《国际锐评》采访时,澳大利亚福特斯库金属集团未来产业公司首席执行官哈钦森说,中国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令人惊艳”。

  和澳大利亚这家公司一样看好中国的外企有很多。近日,多家在华外国商会发布的报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中国美国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66%的在华美企表示将在未来两年保持或增加对华投资;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报告说,近六成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五年将“适度增加”或“显著增加”在华研发支出;中国澳大利亚商会的调研发现,超过60%的澳企把中国视为全球前三的投资目的地……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使用外资的数据一路冲高。今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其中法国、英国、韩国等实际对华投资增长较快。“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德国贺利氏集团董事会主席凌瑞德说。他们公司的电动汽车材料、贵金属循环利用等近十个投资项目正在中国全面展开。

  值得关注的是,外企投资不只是开店建厂这么简单,它们正越来越多地把研发中心落在中国。从“在中国制造”转向“与中国共创”,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分析指出,市场前景、利润空间、创新环境以及政策延续性,是企业投资的重要考量。

  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加上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相比之下,中国发展环境稳定、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拥有一个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对外资形成了强大“磁吸力”。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8%上调到5.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34.9%。对企业来说,靠近市场就是靠近“水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容错过。

  如何高效生产、降低成本,直接关乎着企业发展。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外资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等,增强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极大节约了企业成本。近五年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达9.1%,居全球前列。这样的高回报,怎能不心动?

  对企业来说,通过创新实现迭代升级,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这些年中国的创新优势日益凸显。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培育森林。”外媒这样形容中国的创新生态。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在“创新中国”投资,外企收获的不只是直接盈利,更是未来的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给外资带来了稳稳的预期。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项项诚意满满的措施,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国贸促会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97%的受访外资企业对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为“满意”以上。日前,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成功举办,期间签约外资项目62个,总投资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中国打造的一系列对外开放平台,正在帮外资更好地走进来,共享发展红利。

  当下,世界经济面临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个别国家一边鼓动“脱钩断链”,一边炮制所谓“去风险化”一词,企图掩盖打压遏制中国的目的。但事实证明,脱离中国才是风险。奥地利一份智库研究报告估算,如果对华“脱钩”,德国一年的GDP将下降2%,相当于损失600亿欧元。耐克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多纳霍坦言,与中国“脱钩”对全球贸易是灾难性的。

  在商言商。市场规律说明,能带来收益的地方,就是企业本能的选择。难怪德国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乐仁说,不只要“捍卫”在中国的市场,而且要扩大。人们相信,中国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原因正如外媒所说,如果拥有一片茂盛的森林,参天大树自然会在那里成长。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首尔开幕

  • 杭温铁路首列长轨安全进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