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真 | “西方媒体反华叙事为何歇斯底里?”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讲真 | “西方媒体反华叙事为何歇斯底里?”

来源:新华社2023-05-25 09:46

  新华社吉隆坡5月24日电(记者毛鹏飞汪艺)当前西方某些媒体反华叙事为什么会呈现一种歇斯底里?基于自身多年跨东西方的亲身经历和一线观察,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钱德兰·奈尔指出,这是受意识形态偏见所驱动。

  奈尔近日在吉隆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直言,西方媒体如此步调一致抹黑中国,根源在于种族主义和“白人特权”思维。他提示说,世界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战,人们“需要更多非西方的消息源”。

  偏见有根源

  奈尔指出,作为一个没有按照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中国怎么可以发展这么快?这么成功?西方媒体对此并不理解,也不愿意试图去理解,其反华叙事最大特点是被意识形态偏见驱动,用虚构事实不断攻击中国,并由此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种种套路已让人厌烦——要么就是宣扬中国威胁论,要么就是凡事拉中国“背锅”。

  “为什么中国是威胁?他们并没有给出解释。”面对西方媒体毫无证据支撑的反华叙事,奈尔常常感到困惑而气愤。“难道就因为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问题。”

  奈尔说,西方媒体从攻击中国经济进而攻击中国政治体制,在他们看来,“必须妖魔化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但他们无法拿出证据。“中国共产党是在治理自己的国家,又不是在治理他们的国家。况且,看看各自的发展数据吧。”

  奈尔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傲慢和偏见、步调一致的抹黑行为,根源还在于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目的在于继续在全球维持其“白人特权”。当西方几个世纪来第一次面对一个实力相当的非西方文明,偏执于“我是老大”的美国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西方主导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出于其私利,其内心戏是——“这是我们的秩序,不是你们的秩序”,“更不允许其他类型秩序出现”。

  3月18日,反战人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白宫北侧拉斐特广场举行集会,敦促美国政府反思伊拉克战争,呼吁美国关停“战争机器”。有人举着印有“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要建学校,别造炸弹”等字样的气球或标语牌。新华社记者刘杰 摄

  奈尔举例说,西方媒体故意把斯里兰卡债务问题和中国“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捆绑起来,斯方不得不出面澄清事实并非如西方媒体所描述那般。“西方媒体就要这样不断妖魔化中国”。

  歪曲无底线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移居香港后,奈尔已走访大半个中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从乡村城镇到一线都市,他近距离观察中国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政党、政治体系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奈尔指出,与他的亲眼所见相比,西方媒体的反华叙事恰恰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缺乏应有认知。

  “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在北京,去了天安门广场,看到中国人民喜悦地庆祝。但第二天当我打开国际媒体,看到的几乎都是负面报道。”他说,“这太不公平了!”

  此后,他越来越见识到西方媒体在反华叙事上的“一边倒”,“不论哪个(西方)国家的媒体,都不能说中国有任何优点”。

  2019年中国香港发生“修例风波”,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更让奈尔瞠目结舌。“我当时就在香港,但看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中的香港,还以为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奈尔在拥有多种族、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长大。为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奈尔特意访问不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到当地人对国家的认同感。

  奈尔指出,西方媒体所谓新疆有少数民族“集中营”的负面报道“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识破它可不需要动用一个火箭科学家的头脑”。

  在新疆尉犁县,棉农进行春播作业(3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开斋节前,奈尔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不同国家穆斯林如何庆祝开斋节的视频,开篇就是中国西安的场景。“当我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一些朋友,他们竟然问,‘这是中国?’”奈尔给朋友的回复是——“你们真该去中国亲眼看看”。

  “需要更多非西方的消息源”

  马来西亚曾是西方殖民地,奈尔回想自己年少时也曾落入西方媒体编织的信息茧房。“我10岁听BBC广播时心想,这可是英国女王的语言,女王也听BBC,BBC一定是正确的,我必须相信。”他说。

  成年后,他到非洲生活和工作,更深刻认识到西方殖民统治对世界的剥削和控制,以及西方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奈尔认为,西方媒体的种种攻击套路不仅是中国一家所面对的不公,他们今天的目标是中国,明天就能针对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公开会议上通报所谓有关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一个多月后,美国及其盟友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绕过安理会,以莫须有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鲍威尔此后曾公开承认这次发言为自己的“污点”。新华社记者彭张青摄

  “我不是傻子,我知道西方媒体当初关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是如何歪曲事实的。”奈尔说,并进而强调一个无奈的现实——西方帝国主义依然影响着当今世界,尤其是凭借技术优势,强大的西方媒体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舆论。

  奈尔指出,人们应该意识到,世界正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战,他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全球性媒体的报道。“我们需要更多非西方的消息源,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全球问题,避免沦为西方舆论战的牺牲品。”他说。

  -END-

  策划:倪四义

  监制:冯俊扬

  统筹:谢鹏 闫珺岩 齐紫剑 徐海静 刘畅

  执行:孙浩

  记者:毛鹏飞 汪艺

  视频:王沛

  编辑:孙浩 张代蕾 梁尚刚 程大雨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时隔10个月,再看国家版本馆

  • 江苏南京:高考营养餐暖心助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