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特稿: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来源:新华网2023-05-24 08:19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特稿: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新华社记者黄堃

  在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兰加·迪亚斯面对激动的人群宣布实现全球科学界追求多年的“室温超导”时,可能没有想到事情的后续发展。

  4月,美国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有关其科研不端行为的报道,迪亚斯不仅在室温超导领域有论文撤稿记录,多年前的博士论文也涉嫌剽窃。

  5月,中国科研人员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表示无法验证迪亚斯宣称的实验结果。论文作者闻海虎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国内外也有其他研究组从不同角度论证,没有任何实验结果支持迪亚斯。”

  “室温超导”轰动全球

  1911年,科学界首次发现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但长期以来只能在很低的温度下实现超导。科学界常说的“高温超导”是相对于约零下273摄氏度(绝对零度)而言的“高温”,零下233摄氏度就可算“高温”。在室温下实现超导可能在电力传输、医疗、轨道交通、国防和量子计算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影响,是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在3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教授迪亚斯亮出“室温超导”这个题目时,参会人员会蜂拥而至,火爆程度让保安不得不将许多科学家拦在会议室外。

  3月8日,迪亚斯团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上。论文称研发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室温和10千巴(约相当于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

  3月8日,迪亚斯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表室温超导研究论文。(图片截自《自然》官网)

  “如果这是真的,可能是超导历史上最大的突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物理学副教授詹姆斯·哈姆林当时评论道,“这是震撼全球、开拓创新、非常振奋的发现。”

  在全球各地迅速跟进的科研人员中,质疑的人也很多,其中就包括中国南京大学的闻海虎教授。

  科研记录疑点重重

  在关于迪亚斯“室温超导”的诸多报道中,有两件事被反复提及。

  其中较近的一次也是关于“室温超导”。2020年,迪亚斯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能在约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但后续多个研究组未能重复该实验,《自然》在2022年就该论文作出撤稿决定。

  2017年,迪亚斯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时就宣布制成“金属氢”,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也是科学界追求多年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别的科研人员因无法重复而提出质疑后,其团队声称把样品搞丢了。

  4月,《科学》先后在网站和正刊上发表有关迪亚斯科研不端行为的文章,深挖他2013年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涉嫌剽窃。分析显示,这篇论文中有至少6300个单词的内容(相当于全篇内容的21%)可找到已发表的其他来源。

  此外,迪亚斯在哈佛大学网站个人页面上有关超导研究等内容的介绍材料中,多处包含与其他研究者已发表文章中一模一样的语句。

  重重疑点之下,为何《自然》网站还发表了迪亚斯最新的“室温超导”论文?《自然》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一名作者曾被撤稿,并不自动意味着他失去了提交新论文的资格,所有提交的论文都会被独立地在质量和科学时效性上予以评估。

  反驳论文快速发表

  5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考虑到做实验的时间以及科学界往往持续数月甚至一两年的审稿流程,这已是非常快的速度。网页专门加了注释,表示这是一份未经详细编辑的文稿,现在发布的目的是让学术界能够尽快得知其发现,未来它还会经过进一步编辑修改。

  5月11日,闻海虎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表示无法验证迪亚斯宣称的实验结果。(图片截自《自然》官网)

  《自然》发言人说,这是在特殊情况下走了快速发表通道,该论文属于被官方认可发表的状态。

  论文显示,在30多个样品的实验中,与迪亚斯描述相似的是样品会出现从深蓝色到紫红色再到粉红色的变化,电阻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但关键的不同是没有出现超导。

  针锋相对的结果被发表意味着什么?《自然》发言人表示欢迎科研人员辩论,新的论文“针对之前发表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见解,指出了相似与不同。这有助于对所考虑的系统建立更完整的图像,启发进一步研究。”

  “文章发表后,收到领域内外专家的祝贺,大家普遍反应是这么快就从科学角度否定了这项轰动性成果。”闻海虎说,“如果迪亚斯团队还要坚持他们的结论,必须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否则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撤稿。不过这需要《自然》考虑多方面因素后作出决定。”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向迪亚斯发出采访请求,但截至发稿时未得到回复。

  “根据现有的证据,迪亚斯宣称的室温超导极大可能不成立。科学研究中互相质疑和否定是常有的事,不过这里的特殊性在于,迪亚斯已经是第三次在作出重大宣称后难以收场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认为,“‘狼来了’不能老喊,如果这次给不出合理解释,他在学术界恐怕很难待下去了。”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