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具有传递不同文明的价值。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1683年建成的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随着各国各地博物馆类型、数量、功能、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上世纪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的兴起,以及博物馆“传播与交流”目的性的不断增强,博物馆的外交功能开始备受关注,有学者提出,博物馆日益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具有自主性”的外交角色。
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由近代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随着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博物馆在促进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西方国家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发展迅速,在海外文物展览、馆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辉煌成就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支撑博物馆外交的“硬实力”。
博物馆在服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外交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海外文物展览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以海外文物展览为载体,诠释文物历史价值与文明内涵。。通过海外文物展、博物馆国际合作等在引起海外关注度,增强中华文化辨识度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外交活动、宣传本国独特的文化,有助于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友好的舆论环境。促进中华文化走进去,首先要在“好”上下功夫。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布展陈列上,我国文物海外展览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众多海外文物展吸引大量观众和媒体关注。2020年,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何处寻真:仇英的艺术展”在美国展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仇英书画作品展,该展不仅受到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行业媒体《艺术日报》等报道,还获得国际学术界密切关注,美国南加州大学围绕此次展览主题开展了学术讲座计划。高质量的博物馆海外文物展览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传递了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和平友好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继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文物保护国际合作的深化,对扩大中国国际传播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具有积极意义。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登上国际舞台。2013年以来,在人才培训交流、技术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特别是一些对外援助项目的开展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还积极参与文物、博物馆相关领域国际组织,承办相关会议,吸引多个国际组织在华设立二级机构。这些新发展新成就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认可,博物馆主场外交开始发力。
博物馆外交中最为亮眼的是“元首外交”。外交活动中,国家元首参观博物馆为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为促进中国与到访国的人文交流、加强两国人民民心相通打开了外交之门。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希腊卫城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成为众多重要外交场合的“第一见证人”。
在时间维度上博物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在空间维度上博物馆又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桥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博物馆外交的潜力,进而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在对外交流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孟艳 单位: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