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挑动中美对抗冲突是危险歧途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挑动中美对抗冲突是危险歧途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04 09:51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智库、媒体不断刮起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歪风,甚至刻意炒作美国和中国未来几年可能在台海问题上爆发冲突。这些论调以陈旧不堪的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看待中美关系,给两国关系良性发展制造了诸多不和谐的杂音。

  解构美方这些不负责任的论调,不难发现其中的老套路。一是政客放风喊话,比如美空军机动后勤司令部司令米尼汉向下属发送备忘录,渲染“2025年美中将发生战争”。二是智库摇旗呐喊,比如美国兰德公司、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大型智库煞有介事搞所谓“台海战争”的兵棋推演,臆测中美冲突的结果。三是媒体跟风炒作,一些媒体刊登文章渲染“红色警戒”,炒作“即将到来的冲突”。这些操弄有着极其阴险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通过渲染战争制造“寒蝉效应”,将整个西方牢牢绑在美国对华遏制的战车上,破坏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同中国的“脱钩断链”和“新冷战”。

  美国政客渲染美中冲突对抗论调,损人不利己。当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通胀高企,基础设施凋敝。疫情3年美国公共债务由22万亿美元暴增至31万亿美元。美联储去年以来激进加息,大幅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加剧国际资本无序流动。这不仅导致美欧一些银行破产或被收购,也加重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困难。美联储的信用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元霸权地位不断动摇。面对美国内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等顽症,面对枪支暴力泛滥、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加深等痼疾,面对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美国政客不仅不聚焦经济民生,反而试图向外转移矛盾,执念于一场臆想的战争。美国越是擂响战鼓,其财政窟窿不断扩大与军费开支膨胀、军事实力下降等诸多矛盾张力就越加凸显,其“皇帝的新装”就越会被世人所看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鼓噪对华战争孤掌难鸣。发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谁鼓噪战争,谁就站在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认为:“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屡屡发起军事行动造成难以计数的平民伤亡、到处挑动地缘冲突引发局势动荡、肆意挥舞制裁“大棒”打击他国经济民生……美国霸权行径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

  当前,美国不断拱火浇油,推动乌克兰危机向长期化、扩大化方向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引发明显反噬效应,多国经济状况不佳,通货膨胀严重,民众承受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站出来批评美国自私自利的霸权本质。巴西总统卢拉日前表示,“我们必须说服那些提供武器、鼓励战争的国家停止(这样的行为)”“欧盟必须开始谈论和平”。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不会在台湾问题上当美国的附庸,法国或欧洲不应卷入这场危机。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挑动中美对抗冲突是危险歧途,推动中美合作共赢才是沧桑正道。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双方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对抗冲突的关键,也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防护和安全网。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美关系要走出当前困境,关键在于美方必须摒弃零和博弈的迷思,放下围堵遏制中国的执念,停止破坏中美关系的言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始终高举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阔步前行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中国身正不怕影子斜,骨硬不怕邪霸压,中国永远不会称霸,同时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吞下损害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美国一些势力企图通过贩卖战争焦虑来实现“政治充值”,给中国发展挖坑设陷,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这个图谋决不会得逞。

  (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郑宗文)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 西藏:拉萨举办第二届锅庄舞大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