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先开枪,再开口”美国陷入了怎样的怪圈?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国际锐评丨“先开枪,再开口”美国陷入了怎样的怪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4-25 21:57

  “他们只是去了错误的地方、打开错误的门,犯了无心的错误,却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针对美国近来发生的多起枪击事件,《纽约时报》近日这样评论。其中一起悲剧尤其令人扼腕:密苏里州一名16岁非洲裔青年亚尔去接弟弟回家时,不小心走错了住所,结果遭到屋主开枪射击。

  找错门、走错路、上错车……这些无心之失在美国却可能惹来杀身之祸。纽约州一名女子在寻找朋友的房子时,因驶入错误区域被房主枪杀;得克萨斯州两名年轻的拉拉队员不小心拉错了车门,被车里的男子开枪打伤……《今日美国》报道称,几十年来,“错误地点”发生的枪击误杀事件给美国带来了悲剧性后果。

  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人人更加感到不安全——如今的美国人被深深的恐惧感笼罩着。这种恐惧跟美国近年来犯罪率上升不无关系。美国刑事司法委员会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国主要城市抢劫案增加了19%,盗窃案增加了20%。《今日美国》报道称,2022年上半年,美国大城市主管协会成员城市的凶杀案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50%,严重袭击案增加了约36%。

  在这些案件中,种族主义是个重要诱因。受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影响,相当多的美国人持有一种“非白人群体是危险的”错误观念,从而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少数族裔开枪。数据显示,在枪击事件受害者中,15至34岁的非洲裔美国人占比最高,非洲裔美国人死于枪杀的概率是白人的10倍。

  近年来,美国社会民意撕裂、贫富分化、政治极化叠加种族主义等问题,导致矛盾冲突加剧,人们的不安全感持续上升。调查显示,上世纪70年代初,大约一半美国人相信大多数人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

  在恐惧和不安之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购枪自保。美国东北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近750万美国成年人首次购枪,其中约半数为女性,20%为非洲裔,20%为拉丁裔。当人人无奈地选择“拥有一把枪”,美国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安全-购枪-更加不安全”的恶性循环。

  深究相关枪击案件会发现,在没有面临威胁的情况下就开枪,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自卫”范畴。但这在美国一些地方法律里却是被允许的。比如,密苏里州“就地防卫法”允许在受到威胁或“感到”威胁时,采用致命手段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用考虑是否有安全撤退的可能性。《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全美范围内实施“就地防卫法”导致凶杀率上升8%到11%。这项法律因此被美国律师协会称为“低成本杀人许可证”。

  在这项法律背后,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枪支游说团体。以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为首的枪支团体通过金钱政治,一方面推动营造更为宽松的持枪环境,一方面千方百计地阻止控枪进程。

  在日前举行的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年会上,不少政客为“拥枪”站台,前总统特朗普甚至“自豪”地宣称成为最支持“拥枪”的总统。在选票和金钱的驱使下,控枪问题早已沦为两党博弈的工具,枪支暴力成为美国社会的“死结”。3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动员各行政部门和机构采取行动减少枪支暴力。然而其中多数内容是对现有政策的再宣示,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

  一边是越来越高的不安全感,一边是越来越低的“拥枪”成本。有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恐惧导致不理性行为,枪支使这些行为永远继续下去!”长期来看,如果没有制度性改革,美国的深层次社会矛盾难以解决,而枪支将使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易燃”。

  难以想象,在以“人权灯塔”自诩的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开枪”竟然先于“开口”。那些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射杀的美国人,他们的人权谁来保障?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