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俄媒:中国经济让一厢情愿的西方专家的悲观预测落空
首页> 国际频道> 外媒聚焦 > 正文

俄媒:中国经济让一厢情愿的西方专家的悲观预测落空

来源:环球时报2023-04-23 10:39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4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经济让一厢情愿的西方专家的悲观预测落空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超出预期。听到这个消息,主要经济学家、组织和银行纷纷上调对中国今年的预期。过去两年来,声称中国增长奇迹、崛起和繁荣已结束的文章层出不穷。2022年11月,新保守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宣称“中国经济奇迹终结”。今年早些时候,《福布斯》一条新闻标题称“中国经济奇迹正结束”……

  为何西方媒体和机构连篇累牍地给出悲观黯淡的结论?几乎听不到他们称美国不会增长。原因何在?因为围绕中国经济的预测和“权威意见”充斥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个中目的是为推行所谓中国体制“必定失败”的话语体系。如今,对中国成功的恐惧进一步渗透到这种心理中,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国持续成功证实其模式和意识形态优于西方鼓吹的模式和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中弥漫着“命中注定”感,自认是唯一的“正道”,所有其他信仰体系从根本上说都是错的且注定失败。这种心态有助于我们理解,尽管章家敦因2001年出版预测中国将在2011年崩溃的书而沦为笑柄,却仍以某种方式保住(西方)媒体对他的认可。一些人迫切地相信、希望并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在他们的描述中,中国面临的每个发展(障碍)或挫折都从根本上对其成功造成致命威胁。

  当然,此类文章提到一些真正的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带来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竞争力。但这些评论家经常忽视的是,中国拥有空间和能力,能以西方社会无法做到的方式管理经济,从而令中国顶住压力并以(令西方)不太易理解的方式继续前进。

  西方专家一再不看好中国经济。他们不仅预测还希望中国失败,希望吓走投资者并破坏推动中国增长的乐观情绪,从而助推其失败。然而,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正在得逞。中国列车仍在前行,尽管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环境,这个国家的发展依然表现良好。本周中国的最新增长数据,再加上独立的第三方预测,让那些(唱衰中国的)机构颜面尽失。(作者提木尔·福门科,丁玎译)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