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德国外长“接棒”来访,欧洲政坛缘何掀起“访华热”?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德国外长“接棒”来访,欧洲政坛缘何掀起“访华热”?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4-16 14:37

  中新社北京4月16日电 (谢雁冰梁晓辉)中欧频密互动的热络温度仍在持续。4月13日至15日,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为欧洲政坛的“访华热”再添新笔。

  近1个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先后访华。如果加上去年11月、12月分别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以及日前因新冠阳性推迟访华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这份半年内来自欧洲的访华政要的名单会更长。

  “欧洲各国领导人开始争先恐后访问中国”,美国“政治新闻网”这样形容欧洲政坛掀起的“访华热”。

  “访华热”缘何在欧洲政坛掀起?原因或有三。

  一是欧洲“不能失去中国”渐成共识。

  贝尔伯克此次访华的一项特殊安排是,参观完在天津的德企后,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一道乘高铁转场北京。贝尔伯克提及此表示,很高兴有机会一道乘坐中国高铁,并参观德国在华企业。她还表示:“‘中国速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德中合作成果令人赞叹。”德方不赞成“脱钩断链”,期待尽快重启两国各领域交流对话。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不少欧盟成员国承认,不论国际局势如何,欧洲“不能失去中国”。

  这样的信号在来访的欧方领导人中不断释出。去年,朔尔茨在访华时说,愿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马克龙在前不久的访华之行中更直言,“我此次率庞大代表团访华,就是希望同中方加强合作”。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互利共赢是中欧务实合作的‘底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当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将为欧洲带来新机遇,促进共同发展。

  “欧洲政坛‘访华热’也显示出,所有世界上愿意与中国合作共赢的国家,中国都愿意和他们相向而行。”陈凤英说。

  二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少不了中国”。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有评论认为,欧洲更加意识到,应对全球性挑战少不了中国。

  对欧洲来说,当前最为紧迫的挑战便是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这也成为欧洲高层政要来华访问时谈论的一大重要议题。

  崔洪建分析称,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来,在欧洲造成粮食、能源、金融、交通等多领域的外溢效应。而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等,得到不少欧洲国家积极响应。“欧洲各方希望借访华机会,和中方进一步探寻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有效办法,减少负面冲击。”

  一些积极共识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看来,马克龙访华时,中法就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形成重要共识:一是尽早结束乌克兰危机符合中欧利益,二是乌克兰危机只能通过政治解决,当务之急是止战和谈,三是愿意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展开合作。

  而此次秦刚与贝尔伯克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时,亦就乌克兰问题交换意见。贝尔伯克表示,希望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发挥独特影响和作用。

  “这显示出,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洲更加认识到中欧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冯仲平说。

  三是维护好中欧关系需要加强“与中国对话”。

  当前,正值中欧关系改善的特殊时期。过去三年,中欧关系出现波动,今年适逢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迎来重要契机。

  陈凤英认为,当前欧洲内部正在讨论调整对华政策,“访华热”显示出欧方改善中欧关系、建立更好对华认知、推进双方合作的意愿。“欧洲意识到,发展好双方关系,需要加强与中国对话,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信释疑、缩小分歧。”

  贝尔伯克的访华可以视作中欧加强对话的一个典型缩影。本次举行的第六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是该对话时隔三年后的重启。双方一致同意,中德应开展全方位交流,增进战略互信,避免战略误判,秉持正确相互认知。中德政府磋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会议,两国70多个对话机制,都有望按下“重启键”和“加速键”。

  而被认为“虽迟但会到”的博雷利访华如果成行,从欧盟层面来看,更多层级的对话亦将展开,再次延续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倾听彼此、对话彼此的积极势头。

  对欧方来说,为何如此看重与“与中国对话”?

  “欧中进行坦诚和建设性的对话,保持欧中关系持续发展,对欧洲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冯德莱恩在中法欧三方会晤中说。

  外界认为,从冯德莱恩的这番表态中或许可以看得出答案。(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