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热评:日本排污入海洗不掉祸害全球的污点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热评:日本排污入海洗不掉祸害全球的污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21 11:09

  中新网北京3月20日电(王续燃何路曼)3月17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设备已开始首次运行。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核污染水储量达到132万吨,已接近极限,如向海洋排放,可能将持续30年之久。排海10年后,60多种放射性核素将蔓延至全球海域,或破坏DNA,诱发白血病、血癌等疾病。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方案的最终审查报告尚未出炉,日本政府高层就已妄称该机构认可了排海计划的安全性。一边无视反对强推排海进程,一边承诺会充分说明取得民众理解,但日本政府实际上始终遮遮掩掩,在很多问题上并未做到公开透明。

  号称可以去除核污染水中除氚外其他多种放射性物质的ALPS设备,在长时期内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除了被检测的铯137、钚等30种放射性物质,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其他放射性物质是否可经海水稀释后就排放入海?

  尽管日本政府多次辩称处理后的核污水“喝了也没事”,但负责具体作业的东电公司却频频被曝出篡改监测数据、编造虚假报告、隐瞒反应堆故障等丑闻,信任额度早已透支。

  执迷不悟的日本政府始终将处置放射性核污染水当作“一己私事”,对国内外多方的抗议批驳之声置若罔闻,企图将风险转嫁给全世界。为了图省钱、图省心、图省事,将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全球安全视如草芥的做法,暴露出日本政府利令智昏的丑态。

  核污染水排海不是只要日本拍板即可的“自家事”,而是涉及全球多国、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家事”。日本倘若继续一意孤行,在排污入海问题上专行独断、违背承诺、漠视群体利益,必定会触犯众怒。这绝不是一个有智慧、负责任国家的行为。(完)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