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赫什老友、前CIA分析师麦戈文:美国是调查“北溪”事件最大障碍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赫什老友、前CIA分析师麦戈文:美国是调查“北溪”事件最大障碍

来源:环球时报2023-03-15 10:02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刘子瑄】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联合国安理会曾于2月下旬听取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分析师雷蒙德·麦戈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杰弗里·萨克斯的发言,他们都认可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美国实施爆炸”的可靠性。作为赫什多年的好友,麦戈文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敦促安理会就该事件进行独立调查。他还表示,美国有关“亲乌克兰团体实施袭击”的后续报道非常滑稽,就是试图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环球时报:您认为美国的情报部门为什么突然将“北溪”事件归咎于一个“亲乌克兰的团体”?《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有足够的可信度吗?

  麦戈文:这是在试图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因为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得出结论:“美国是‘北溪’事件的始作俑者。”《纽约时报》的文章毫无意义。美国情报界折腾了一个月,才想出这样一个滑稽的办法来嫁祸别人。实际上,这件事不可能像中情局和其他情报官员告诉《纽约时报》的那样,那些说法都经不起仔细推敲。赫什是美国最权威、最值得信赖、最受尊敬的记者,他非常善于讲述真实但可能让美国政府感到尴尬的故事。

  此外,美国不仅有能力炸毁“北溪”管道,而且动机很明确。美国一直对德国人和俄罗斯人走得这么近表示惊讶,并表明了这种走近“必须被阻止”。在“北溪”管道被炸毁后,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在内,很多美国人都忍不住表达出欣喜之情。总而言之,美国有能力、有动机,也有人基本上承认自己做了什么。对我们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

  环球时报:美国最初曾强烈要求对破坏事件进行调查,但自从赫什发布调查报告后就变得沉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麦戈文:赫什的爆料让美国政府感到太难堪了。美国情报界和《纽约时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想出如何应对。赫什曾在《纽约时报》发表过文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这家报纸的明星调查记者,一直在头版报道越南战争和其他话题。我们知道,后来赫什“失宠”了,因为他一直在说实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府对《纽约时报》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之后,赫什开始在其他一些媒体上发声,如美国的《纽约客》杂志、德国的《世界报》等等。现在,他也在Substack等自媒体传播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为什么很多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赫什的文章保持沉默呢?我认为:第一,它们可以轻易压下一篇来自Substack这样一个相对小众平台的文章;第二,他的爆料太棘手了;第三,赫什的声望太大,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就保持现在的“默认反应”。而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那些与《纽约时报》窃窃私语的美国官员就开始以一种非常荒谬的方式声称,“一艘游艇和几个潜水员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也许这些人是亲乌克兰的”。在谈论该种说法的愚蠢和荒谬性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篇文章的确点出了乌克兰人——尽管不是“乌克兰的官方人士”。但如果这些人最后被证明是“乌克兰的官方人士”,那么对乌克兰的支持将在欧洲和其他地方消散。美国媒体借此指责乌克兰,这是非常不寻常的。我们需要观察未来几周会发生什么。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美国会不会是调查“北溪”事件的最大障碍?

  麦戈文:美国已经而且仍将是最大障碍。犯罪的实施者通常会尽力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试图让自己不被调查。这是常识,也是犯罪分子的普遍做法。以前也有过对“北溪”事件的调查,但结果都是保密的。俄方今年2月下旬提议安理会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俄罗斯人提出这一请求的理由是,“如果安理会有价值的话,能证明自己真的是为了调查战争行为和国际破坏行为而设立的,那么就应该进行一次(独立)调查”。中方也支持加快“北溪”事件的调查进程。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