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入侵伊拉克20年后,美国又想干什么?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入侵伊拉克20年后,美国又想干什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3-10 15:01

  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本月4日对美在叙利亚非法驻军基地进行了事先保密的突访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7日又对伊拉克来了一次未公开访问。

  他也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访问伊拉克的美国最高级别政府官员。

  作为奥斯汀本月5日开启的约旦、埃及和以色列等中东三国之行中的插曲,这次突访伊拉克的时机和动机耐人寻味,因为再过十来天,就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满20周年的日子。

  奥斯汀此时来伊拉克干什么?

  据称,除了寻求遏制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之外,主要目的是就消灭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残余势力进行磋商,重申“美国对支持伊拉克主权独立、实现安全稳定的承诺”,并表明美国军队“准备好继续留在伊拉克”的态度。

  而很多媒体注意到,奥斯汀本人不仅是最后一任驻伊美军指挥官,还亲自参与了这场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而使伊拉克陷入动荡漩涡的战争。

  一管“洗衣粉”,一场侵略战争,一堆烂摊子

  在美国对中东国家的武力干涉史上,曾经的中东第一强国伊拉克有本厚厚的血泪账。

  由于看中了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美国两次通过栽赃手段,以武力摧毁了这个国家。

  相比第一次为发动海湾战争而炮制的“育婴箱事件”,第二次的“洗衣粉”栽赃更为“经典”。

  20年前的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将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指称为“伊拉克研制化学武器的证据”,为对伊动武铺平了道路。

  六周后,美英联军在未获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以所谓“清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最终颠覆了萨达姆政权。

  这场基于谎言的战争造成伊拉克数十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同时,美军还留下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国际法禁用的贫铀弹,使伊拉克大部分地区的先天性出生缺陷、癌症和其他疾病患者数量激增。

  此外,美军还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原则,制造了多起虐囚事件。

  臭名昭著的阿卜格莱布监狱就留下了美军的累累罪证。

  直到今天,美国都未能拿出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也没有任何人为“冤杀”伊拉克而承担任何责任。

  换汤不换药的美国军事存在

  这场自导自演的伊拉克战争不仅严重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更给战后的伊拉克带来了长期混乱和深重灾难。

  随着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拉克陷入治理真空,安全形势急剧恶化,社会秩序瞬间大乱。

  由于美国入侵后对伊拉克强制实行“民主改造”,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伊国内政治派系林立,矛盾难以调和,政局长期不稳。

  特别是2021年10月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后,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迅速激化,导致新总统迟迟难产,组阁事宜长期搁置。

  去年8月底,持续的政治僵局和抗议活动最终发展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流血冲突。

  埃及《金字塔报》专栏作家、政治分析人士卡迈勒·贾巴拉曾指出,伊拉克乱象纷呈的根本原因是旧有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被打碎和重组,“美国在伊拉克强推西式民主是极大错误,是伊拉克局势动荡的真正根源”。

  2011年,正是奥斯汀以驻伊美军指挥官的身份,宣布美国已经实现在伊军事目标。美军就此撤出了伊拉克。

  然而随着美军的“得胜还朝”,这个以前原本鲜见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却迅速沦为了恐怖组织肆虐的温床。

  2014年,为“应邀帮助”伊拉克政府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撤走的美军去而复返。

  但声称重新部署是为帮助伊拉克“反恐”的驻伊美军其实没怎么反恐,而是一直在“不务正业”。

  2020年1月3日,在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授权的一次无人机空袭中,伊拉克民兵组织领导人穆罕迪斯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在巴格达机场附近双双被炸身亡。伊拉克民众的反美情绪随之日益高涨。

  袭击发生后,伊拉克议会通过法案,要求政府结束以美国为首的所有外国军队在伊境内的存在。

  2021年7月,美伊签署协议,同意在当年年底正式结束驻伊美军的作战使命,转向“顾问”角色。但伊拉克抵抗组织认为,美国在伊军事存在只是起了一个新名字,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分析普遍认为,驻伊美军“撤而不走”的算盘是,既可以在有事时以“未参与作战任务”为由撇清责任,又可以在需要时随时伸出军事触角。而美国这种长期军事存在,意味着伊拉克政治和安全局势将继续复杂化。

  正如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文章所说,表面看,美国是“应伊拉克的邀请”继续留驻军队的,但实质上,伊拉克也被美国视为在中东地区的关键基地,就像美国在叙利亚的非法驻军一样。

  文章认为,与特朗普时期不同的是,现在美国不再谈论撤军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拉克无论如何都不会要求美国撤军,也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伊叙两国的未来有什么明确愿景。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黄涛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