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世界是好消息!中国经济正反弹 国际机构调高预期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对世界是好消息!中国经济正反弹 国际机构调高预期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2-08 15:31

  中新网北京2月8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李金磊)调高,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选择。

  眼下,中国上下正努力拼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迎来反弹。一系列高频数据也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正在好转。

  1月22日,中国农历兔年正月初一,市民来到昆明市翠湖公园游玩。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月7日发文称,随着防疫封控措施解除后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回升,中国经济今年将迎来反弹,这将为全球经济带来动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在春节后积极施策,纷纷出台稳增长政策,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力争跑出复工“加速度”,全力冲刺“开门红”。

  中国经济一些先行指标已经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 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对中新财经表示,复工复产方面,地铁人流量和城市在岗率快速回升。基于全国18个城市地铁人流量数据构建的地铁人流热度指数显示,1月份该指数持续恢复,连续多天超过100点,特别是春节后指数快速回升,1月底已达124.8点,为今年以来的新高,较上月提高63.1个点。

  杨道玲指出,基于每日互动公司人流量数据构建的全国80个大中城市工作场所在岗率指标也显示,随着节后各地加快复工复产,1月底在岗率较去年12月疫情期间低点大幅提升14.3个百分点。 各项数据表明,各地正干劲满满促复工,全力以赴拼经济,以饱满的精气神迎接今年经济发展的新开局。

  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近期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 而中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2023年世界经济的确阴云重重,世界银行年初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并称全球经济正“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一方面看衰世界经济,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国际机构则纷纷调高了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大幅上调至5.2%。

  此外,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高盛集团认为,中国当下市场回升不仅是消费和服务贸易恢复,更是“跨越许多产业、基础更加广泛的增长恢复”。

  世界银行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认为,随着全球需求增长恶化,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结构有望逐步向内需转移。随着消费者信心改善和消费需求释放,中国消费将逐步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投资者情绪回暖,也会推动投资增速回升。

  资料图:春节假期郑州一商场迎来不少消费者。 韩章云 摄

  “这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我们的最新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5.2%,而去年的增速则为3%。这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到四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文称。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认为,中国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远超美国和欧盟。

  “中国宏观经济再次向好,中国人民和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令所有人钦佩。”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对中新财经直言,2023年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扬帆起航、强力复苏”的一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对中新财经表示,一系列稳预期、强信心的措施加速落实,企业和地方敢为敢干敢首创,2023年将是微观主体有活力、新经济动能不断激发、结构不断优化、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一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代表海博对媒体表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不断推进开放与合作。国际社会也在期待中国经济产生强劲发展动能。 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对世界和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完)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看机器人大显身手

  • 高粱红了 “丰”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