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社评:定位中国为“威胁”?奉劝日本悠着点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社评:定位中国为“威胁”?奉劝日本悠着点

来源:环球时报2022-12-14 15:34

  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12月12日举行事务磋商,就3份安保文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以及《防卫力整备计划》的草案内容达成一致,对中国的表述将从此前的“担忧”转变为“空前的最大战略挑战”,并写明日本将拥有可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反击能力”。文件最快拟于16日通过内阁会议敲定,这是日本现行国家安保战略自2013年制定以来首度进行修订,也是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安保政策上的重大转变。其释放的信号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据媒体报道,日本国内对这几份文件进行了长时间讨论,其中讨论最激烈的就是到底应该将中国定位为“威胁”还是“挑战”。据报道,自民党主张使用“威胁”字眼,此前草案中把中国环台军演描述为“是对我国及地区居民的威胁”,但重视对华关系的公明党则采取了相对慎重的态度,最终两党采取了“折中”方案,保留了“威胁”二字但删除了“我国”等文字,“意在尽量淡化与中日关系的关联”。显然他们都很清楚,在国家战略文件上直接将自己的邻国称为“威胁”意味着什么。

  日本有可能在最终的措辞上玩点文字游戏,但其中的差别是表面性的,真实含义、意图和指向都掩饰不住。就连右倾保守的《读卖新闻》都说,“在国际关系中,称一个国家为‘威胁’,实际上是在宣布这个国家为敌人”。不难发现,日本当局在实际行动中越来越倾向于把中国当成“威胁”来对待,这也是日本为什么这一两年来激进的非理性行为开始大幅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你把中国当成“威胁”对待,你事实上就成了对中国的“威胁”,反过来中国也会真的成为对你的“威胁”,日本正在制造一个疯狂的恶性循环。而中国现在的综合实力超出日本不少,这个恶性循环的破坏性影响将大多由日本独自消化承担。

  新安保战略中最新写入的“反击能力”,实际上发展的是日本自卫队的对外攻击能力。据透露,日本计划部署1000枚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其自行研发的导弹射程也不断延长,即将达到1500公里,还计划在2030年部署高超音速导弹,大大突破了过去保持了很长时间的200公里“自卫范围”。不仅如此,在试图摆脱和平宪法束缚方面,日本也实现了诸多“突破”,包括自卫队“出海”、向外国出售军备等,自卫队早已不再以“自卫”为目标,甚至有不少舆论认为“和平宪法已经名存实亡”。对曾经走了错路并给亚太造成深重灾难的日本来说,再入歧途的后果绝对是其消受不起的,而现在它已经把一只脚踏上去了。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日本的相关战略文件对中国的定位表述,呈现出清晰的升级过程:从“担忧”到“严重担忧”“严重关切”,再到“最大战略挑战”。这期间中国的对日政策并没有变,始终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在所有涉及中日关系的战略文件中都体现出来。中日要坚持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这一重要共识已明确写入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也在两国领导人会晤中反复得以确认。变的是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以及华盛顿的对华态度,日本对华敌意的上升与这两个变量不无关系。

  在我们看来,日本表现出来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装出来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军事松绑找借口。日本在这个方向上每朝前拱一点,都牵动着整个东亚地区安全格局的裂变。12月13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5周年的日子。但这一天,日本国内从政客到媒体,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对扩军备战的讨论,这在外界看来十分讽刺。这不仅错误而且危险,以此来指引国家安保战略,必将把日本带入一场危机四伏的野蛮漂流,眼瞅着尽头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暗漩涡。我们奉劝日本悠着点。

  再说点现实的。既然视中国为安全“挑战”甚至“威胁”,那么顺理成章地就是要扩充军备,日本大幅提升未来五年的防卫预算,资金缺口达上万亿日元,问题来了,这钱从哪里补?岸田文雄政府提出增税,在日本国内遭到激烈反对。我们想对日本说,省省吧,这钱真的纯属浪费。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

  • 内蒙古扎赉特旗:水稻迎来插秧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