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08 09:11

加强战略对接、提升合作水平——

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位于沙特利雅得的“四方宫”内景。本报记者 颜 欢摄

  沙特麦加—麦地那高铁列车行驶在由中铁十八局承建的K38标段上。中国铁建供图

  中沙延布炼厂项目远景。中沙延布炼厂供图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2月7日至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萨勒曼国王共同关心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深入对接,两国能源、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时隔6年,习近平主席再次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必将引领中沙友好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互惠互利,深化能源合作

  清晨,位于沙特西海岸城市延布的中沙延布炼厂内,巨大的储油罐、整齐的输油管道和鳞次栉比的塔架沐浴着朝阳。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中,32岁的侯赛因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认真检查关键阀门、管线和设备的运行状况。

  延布炼厂占地约520万平方米,由中国石化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额超过80亿美元,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和萨勒曼国王共同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沙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沙延布炼厂项目既符合沙特经济优化升级、能源产业升级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契合中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互利合作的发展思路。

  投产以来,延布炼厂运营良好。目前,项目实际加工负荷超过40万桶原油/日的设计能力,产品远销欧洲和亚太地区。今年1至10月,延布炼厂所创利润达到商业运营以来最好水平。中沙双方在项目合作中各取所长、相互配合,延布炼厂在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方面连获国际大奖。“中国企业拥有非常先进的炼油技术和经验,向炼厂派出了高水平的工程师团队,为项目平稳运行及炼油技术与效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已经退休的延布炼厂前总裁阿卜杜拉·苏拜亚尔说。

  延布炼厂不仅为沙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回想起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侯赛因感慨良多。2015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延布炼厂,成为焦化车间的一名工程师。这是沙特引进的首套焦化装置,学习起来难度不小。中方工程师把操作细节倾囊相授,侯赛因也铆足了劲认真学习,工作慢慢开始得心应手。现在,侯赛因已被提拔为主管,和中方工程师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目前,延布炼厂共有1200多名沙特员工,占员工总数的87%。统计显示,自运营以来,延布炼厂为当地直接或间接提供了6000余个工作岗位。项目还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了一批沙特工程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中沙延布炼厂助力沙特经济转型升级,惠及当地发展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沙特“2030愿景”深入对接的生动缩影。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国及西亚非洲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沙双边贸易额2021年达到87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1%。沙特投资大臣法利赫表示,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沙中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相互投资不断增长,绿色低碳合作潜力加快释放,中国已成为沙特实现“2030愿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海水淡化,增进民生福祉

  从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达一路向北,在湛蓝的大海与金黄的沙漠之间,一座规模巨大的海水淡化厂巍然矗立。红海海水通过淡化厂400余米取水管道进入取水泵房,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转化为淡水后,通过一条条输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

  沙特气候炎热、降水稀少,生活用水异常珍贵,海水脱盐生产出的淡水成为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今年3月,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总承包的拉比格项目三期海水项目建成投产。这是中企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项目日产水量60万立方米,每天可向拉比格周边的吉达、麦加等主要城市200多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成为沙特重要的民生工程。

  “项目建成前,我的家中常常会出现没有生活用水的尴尬局面。”拉比格当地居民阿卜杜拉说,就在几年前,用水短缺还是邻里间常常抱怨的难题,每到夏季用水高峰时期,自来水流量特别小。没水的时候,人们只能到超市购买大桶水。如今,不管什么时候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总会汩汩流出,“感谢中国企业让我们不再为水发愁!”

  沙特青年穆罕默德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拉比格项目。工作期间,中方团队的真诚与付出让他感动,“中国同事非常负责,每当遇到难题都会成立专题技术小组攻关。”

  项目业主方、沙特水务合作公司总裁哈利德·古莱西感慨:“中国建设者好样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项目仍能够迅速推进,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一流,是沙特水务合作公司在建项目中的标杆。

  随着中沙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在沙特落地。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学者海瑟姆·萨伊德表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发展、促进各国互利共赢的决心。“我相信,随着沙中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两国合作将更加精彩纷呈。”

  文明对话,加强交流互鉴

  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国家博物馆庭院内绿树成荫。院内西南角,一座白色的两层建筑静静矗立,因其外形方正而得名“四方宫”。这里见证了中沙友好的一段佳话。

  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萨勒曼国王陪同下参观“四方宫”。“当时我有幸陪同萨勒曼国王一起迎接习近平主席。”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基金会纪念堂和“四方宫”负责人阿卜杜拉·奥泰比仍然清楚记得习近平主席来访时的每一个细节:观看剑舞等沙特民俗表演,品尝阿拉伯咖啡和阿拉伯特色美食,参观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生平纪念馆展厅……奥泰比回忆,习近平主席在参观过程中频频微笑点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2017年3月,萨勒曼国王访华。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萨勒曼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闭幕式。该展览展出了400多件(组)文物珍品,展现了沙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主席指出,此次展览是双方推动文化对话、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一项成果,也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沙要塑造生动活泼、多元有序、和谐共处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断为中沙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中沙联合考古、开展中文教育、沙特中国文化周、中沙书法交流文化展……近年来,中沙文化交流稳步推进。

  日前,位于利雅得的沙特智慧宫中文学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正在举行。来自沙特各高校的青年学生和中国文化爱好者共同制作、品尝中国美食,交流对中国文化的体会与感悟。参与活动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布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感慨,越来越多的沙特民众喜爱上中国文化,希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

  如今,越来越多的沙特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始教授中文,两国教育部门、高校和相关机构也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编纂、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2020年1月,沙特利雅得省、东部省和麦加省的8所中学启动中文教学。2022年,沙特教育部计划在746所学校增设中文课程,“中文热”在沙特持续升温。

  沙特前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萨利赫·萨格里表示:“文明的交流从语言开始。中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沙特也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两国青年人学好彼此语言,各项交流合作就能更顺畅推进,双方民意基础也将更加厚实,推动沙中各领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在中沙两国领导人的引领和推动下,中沙关系驶入“快车道”,双方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已成为相互信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沙将携手合作,继往开来,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书写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颜欢、沈小晓、周輖、谢亚宏、任皓宇)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狮舞闹新春

  • 春节假期川西冰雪游火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