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老铁路推动跨境贸易和区域发展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中老铁路推动跨境贸易和区域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04 08:12

  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跨越山河,铺就中国与老挝的友谊之路、发展之路。

  “双方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一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殷殷期望。

  2021年12月3日通车以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繁忙,经历了特大雨季等考验,有效释放了沿线地区发展潜能,为中国、老挝以及东盟地区发展提供新机遇、创造新福祉。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和妻子诗哈拉在“澜沧号”动车组内拍摄的一张合影,一直保留在老挝小伙提纳瓦的微信朋友圈封面上。今年29岁的他是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职员,见证了这条铁路从修建、通车到运营的全过程。这条铁路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

  “我是琅勃拉邦人,妻子是万象人。以前我们去对方父母家,要坐12个小时的大巴。现在搭乘‘澜沧号’,只需要2个小时,早上出发,中午就能在家吃上午饭。”提纳瓦说:“老中铁路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挝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对接项目,也是老挝第一条现代化铁路。通车后,外观漂亮、快捷便利的“澜沧号”动车快速融入老挝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当地人出行的首选。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数据显示,从万象前往旅游城市琅勃拉邦的游客更喜欢乘坐“澜沧号”出行。今年前10个月,33.6万游客中的85.27%选择乘坐火车前往琅勃拉邦。目前,中老铁路老挝段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增至10个,并实现动车组与普通列车共线运行,日均开行客车6列,高峰日开行10列。沿线的所有货运站也于今年11月全部启用。

  腾俊国际陆港位于昆明市晋宁区,公铁联运中心、保税中心、国际商贸采购中心和智能仓储中心已投入运营。铁路专用线从中老铁路正线直通货场作业区。

  “中老铁路开通后的首趟冷链国际货运列车,就是从腾俊国际陆港发出的。”腾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文彬自豪地说。

  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一周年之际,磨憨铁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正式启用。“我们计划在本月实现中老铁路国际冷链列车双向对流,通过跨境多式联运将云南的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出口到东盟国家,回程时再把这些国家的热带水果进口到国内,分拨至全国市场,构建起东盟生鲜水果新通道。”王文彬说。

  截至12月2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运输货物1120万吨,开行跨境货物列车达到3000列,累计运输跨境货物超190万吨,为沿线地区发展按下“加速键”。

  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评论称,老中铁路促进了老中两国人员往来,推动了跨境贸易和区域发展,如同一条“黄金通道”,给老挝人民带来发展希望,为老挝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贸易需求增长明显,中老铁路成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之一。目前,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新加坡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运输货物由开通初期的10多种扩展至1200多种,“黄金线路”成色越来越足。

  商机遍地,效益凸显

  旱季的老挝炎热少雨。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万象火车站不远处的哈赛丰县东蓬禾村已有不少村民推着小车来到路边。他们有的带来自家农产品,有的制作凉拌木瓜丝、烤竹筒饭等老挝传统美食,售卖给来来往往的旅客。

  “老中铁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东蓬禾村副村长维显说,以前,村民们靠天吃饭,农闲时节无事可做。现在,大家都争先恐后摆路边摊,补贴家用。“家里有空房的村民,开起了小饭馆、小旅馆。村里还时常有客商来考察投资。”

  中老铁路开通后,众多关联企业纷纷进驻万象、琅勃拉邦、那堆、磨丁等车站周边,各主要车站已成为商业与人流聚集地。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在中老铁路带动下,老挝铁矿石、木薯粉、橡胶等产量明显增加,相关企业也新增了23家。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合作推介会成功举办,现场签署了价值上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采购项目。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表示,中老铁路通车为老挝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各地民众、各家企业都从中受益,带动老挝经济迈上新台阶。

  近几个月,云南普洱市林达木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林达木业”)销售部负责人周斌几乎每天都要去7公里外的中老铁路宁洱货运站,“今天,又有一车皮板材要发往江苏泰州”。

  林达木业是一家集森林采育、木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林板家居企业。以前,普洱市没有通火车,受公路运输成本和距离限制,企业经营半径最远只能到成都。中老铁路通车后,经中老铁路货运,林达木业的市场一下子打开了。今年4月,林达木业与江苏泰州一家家居企业达成合作,成为其供货商。普洱的林产品,坐上火车进入长三角市场,“每吨货物的运费比以往能节省近一半”。周斌介绍,今年公司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将达1.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翻了一番。

  老挝《万象时报》报道称,老中铁路的开通是老挝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帮助老挝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该国经济的背景下,努力与世界经济融合接轨,同时也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给许多企业带来新机遇,是真正促进互利共赢的民生工程。

  一轨相通,并肩同行

  “老中铁路,老挝中国,两国人民一线相牵,商品运输,教育培训,交流往来方便快捷……如一家人般相亲相爱,老中铁路一轨相通,并肩同行,共同发展……”

  这首由老挝歌手阿提萨创作的歌曲《腾飞于老中铁路》在老挝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许多老挝网友在乘坐了中老铁路列车后纷纷表示:“老中友谊让老中铁路得以成为现实”“中国是真朋友,老中铁路是幸福路”“老中铁路拉近了我们和中国的距离”。

  中老铁路将中国铁路技术留在了老挝。老挝小伙立姆曾通过中老两国联合培养铁道工程人才项目前往中国学习。去年回到老挝后,他加入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在维保中心中国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立姆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实操技能,目前负责线路观察、尺寸测量、线路调整等日常维保工作。

  像立姆这样的人还有很多。2019年,中国立项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旨在帮助老挝建设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填补老挝铁道职业教育的空白。今年3月,该学院首批32名老挝教师乘坐中老铁路“复兴号”动车组来到昆明,开始为期2年的铁路专业知识学习。

  据介绍,2年的师资培训后,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还将和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5年的教育长效技术合作,派遣中方专家前往老挝,协助老方构建办学体系,加强学科、师资和教材建设。

  中老铁路开通前夕,中方团队就曾帮助老方研究制定铁路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标准等,并派出中方专家指导和协助老方开展铁路运营工作。通车后,中方持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一年来,中老双方联合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机车驾驶,车辆检修、调度等,累计培训老挝籍学员1000余名。其中,700余名老挝籍员工已参与到中老铁路运营及维保工作中,成为老挝第一代铁路技术人才。

  据了解,目前在中老铁路货物装卸、物流、安保、保洁等部门共有老挝籍员工3500多人,加之带动发展的物流、城市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中老铁路为老挝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

  中老铁路通车后,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两国人民距离更近,民心相通。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说,老中铁路只是起点。这条钢铁巨龙承载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希望和梦想。“将来,老中铁路还将延伸到东盟各国。到那时,中国和老挝的互利共赢关系将取得更大发展。”

  (本报曼谷、昆明12月3日电 本报记者 孙广勇 赵益普 叶传增  孙敢勋对本文亦有贡献)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