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闻分析:美国“人才脱钩”究竟伤害了谁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新闻分析:美国“人才脱钩”究竟伤害了谁

来源:新华网2022-11-24 19:35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新闻分析:美国“人才脱钩”究竟伤害了谁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美国一些人掀起一股抹黑、阻挠中美科技和人文交流的逆流。少数政客持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鼓吹“人才脱钩”。然而这种“人才脱钩”是否会如其所愿打压中国的竞争力?最终又会伤害谁?

  中国:人才吸引力日益增强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表示,已向普林斯顿大学提交辞呈,将全职回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除颜宁外,近些年已有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国内。今年4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全职任教清华大学。亚裔美国学者论坛今年9月发布数据称,2021年就有1400多名美国华人科学家放弃美国学术机构或公司职位回到中国,比前一年增加约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中)和学生们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实验室检查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情况(2017年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英士国际商学院、美国波图兰斯研究所和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力研究所11月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继续上升到第36位,为历年新高。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此前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海归”呈平稳增长态势,将在创新创业、技术突破、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美国:打压华人学者带来“寒蝉效应”

  中国对海外华人学者的吸引力日益提升,而美国正因肆无忌惮打压华人学者而“失去人心”。

  在亚裔美国学者论坛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者对1304名目前受雇于美国大学的华人科学家进行调研后发表报告指出,在所有五个心理指标中,他们都显示了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研究发现,35%的受访者感到在美国不受欢迎,72%的人认为作为一名学者感到不安全,42%的人害怕从事研究;86%的受访者认为跟5年前相比,更难招募到国际学生;约61%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前往其他国家从事研究。

  这些负面效应很大程度源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该计划栽赃抹黑华人科学家,引发学术界怨声载道,今年早些时候被迫终止。

  “过去,来自中国的移民科学家和工程师抱怨,虽然他们做了很多艰苦工作,但总体而言他们无法达到领导职位或者获得认可,触到‘竹子天花板’。而在‘中国行动计划’开展后,大部分在美华人科学家感受到了潜在的联邦调查和起诉的‘寒蝉效应’,并对他们在美职业的悲观前景有了新理由。”谢宇等在报告结论中写道。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此前发表题为《美国无法承担流失中国人才的后果》的文章认为,将中国留学生全面排除在美国学术和科研之外并非合理做法,有可能损害美国的关键比较优势,即其研究实体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实力和活力。

  “人才脱钩”是开历史倒车

  人文交流给中美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亚裔美国学者论坛报告还显示,2020年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3.4万人中有17%来自中国。一些人毕业后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和美国本土华人一起成为美国科技领域中一个庞大群体。

  近期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发表的一份关于美中理工科人才“脱钩”的背景、政策及影响的报告指出,中国留学生及研究人员至少以三种方式对美国的竞争力作出贡献,包括大学收入、科技创新以及国家安全。

  面对少数人鼓吹“人才脱钩”,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等许多知名人士斥责阻挠美中人文交流等行径是“重回麦卡锡主义”。

  2022年5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阿卡迪亚市,人们参观“镜间:亚裔美国人的2021”摄影展。新华社发(曾慧摄)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索普强调:“科学进步依赖于协作,依赖于招募最优秀的人才来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依赖于把这些发现传播给全世界。因此,将科学作为一项与其他国家优秀人才开展的竞赛,作为隐藏着不能广泛分享的秘密的竞赛,违背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观。”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援引美国国际教育学会数据说,美国国际学生数量开始下降,在2020至2021学年,研究生数量下降12.1%,国际学者(特指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数量下降31%。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表示,当科学议题被“政治化”、国家安全被泛化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术独立与自由受到挑战、科学家的职业信心受到打击,而这从长远来看对科学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前形势下,更应加强中美双方科技界,特别是学术界和民间的对话与交流,使科学能够回到自身应有的轨道上来,把科研活动包括合作的选择权交还给科学家。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