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要智能,更要智慧

来源:浙江日报2022-11-11 06:33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上,嘉宾畅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

要智能,更要智慧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人工智能正与实体经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如何促进安全可信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国际社会要构建怎样的合作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方向健康发展?

  11月10日下午,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最后一场分论坛——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举行,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的产业方向与伦理取向”展开讨论。

  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论坛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述了一个故事:中国美院三名本科生创作了一幅科幻作品《无限分之一》,设定三名年轻人接受生命冷冻实验,陷入长久沉睡,几百年后被唤醒。在那个未来世界,人类上传了所有知识和记忆,形成了一个“共脑”。

  于是,这些21世纪的来客面临命运的选择:是否融入“共脑”?

  故事引发了大家深思。“这个全体人类的智慧集合,带来的不是新的突破,而是创新能力的丧失和永久的停滞。”高世名说,这件作品提醒我们,各种微观、宏观的增强技术正逐渐把我们改造为“新人”,人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压迫感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会嘉宾都谈到了治理的迫切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抛出了“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观点。他说,早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提出机器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无论是有意的滥用、还是无意的滥用,都要重视,我们必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使用进行严格评估和科学监管。”

  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朱世强也谈到了“负责任”这个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是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在做负责任的科研。”他展示了一张之江实验室预防人工智能危害社会的技术图谱,吸引嘉宾纷纷拍照。

  之江实验室从研发主体、使用者、管理主体三个方面,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朱世强对此的态度是“张弛有度”,“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在机器领域的延伸,真正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人的身上,技术没有原罪,如何应用好技术才至关重要。”

  构建数字伦理规则迫在眉睫

  在讨论中,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既不能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类安全风险和伦理挑战,也不能以邻为壑,人为设置“小高墙”。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友好相处?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认为,要构建一个合理规范的数字伦理规则,“我们不能制约技术的发展,那就通过制定一套伦理规则来进行自我约束。”

  江必新说,人们要对人工智能达成一种基本共识,比如能增进人类福祉、透明互信、美美与共,这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对人工智能向上向善的期望。

  试想一下,如果听什么歌、想去哪里,都能用你的语音进行操控,上了车能用自己的声音直接导航……人工智能带来的这些“红利”,让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多有价值、有创意的工作,是件十分美好的事。但人工智能再先进,如果不安全就会漏洞百出,“先进”也就失去了意义。

  说起当下老百姓关心的应用风险,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长杜兰认为,一是个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诈骗、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针对这些风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依法打击,建议更多权威机构牵头搭建常态化公共演练平台,让大家通过演练,不断提高打击技术犯罪的能力。”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可信可靠,嘉宾讨论热烈。卡巴斯基首席技术官安通·伊万诺夫说,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潜力,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恶意行为者使用这些技术,但我们可以尝试预见潜在问题,卡巴斯基已起草了一份针对仿生设备的安全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在办公室使用仿生设备可能造成的网络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美好生活

  从技术上说,人工智能分为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运算智能让机器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能跑会跳;认知智能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数字伦理问题,并不是人工智能过于强大而产生的,恰恰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够强大、不够完善才会产生。

  “技术和法规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光有法律法规还不够,更多的数字伦理问题要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去解决。”龚克说。

  对此,阿里巴巴安全部智能算法负责人、阿里巴巴集团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执行主席薛晖也有一致的看法。薛晖说:“数字伦理治理是一门跨学科的智力密集和需要多方协同的复杂问题。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当前依然存在瓶颈和局限,很难想象凭一家企业、一个机构或一所高校能独立完成,因此探索更强大、更通用的人工智能,我们要花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朱世强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已在围棋、蛋白质测序等领域远高于人的个体能力,但在综合智能上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弱人工智能,“如果技术的进步和其成熟后的大量应用对现有社会治理、生产关系构成挑战的事实不能避免,那社会一定会需要一种技术变革,在变革后又调整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针对很多人关心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文学创作、相亲、高考等,多位嘉宾都表示“不会”。他们说,未来比人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我们要去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工智能。

  (本报乌镇11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钱祎 见习记者 葛雪琪)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优质服务暖归途

  • 修复古围墙:香港保育抗战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