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要智能,更要智慧

来源:浙江日报2022-11-11 06:33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上,嘉宾畅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

要智能,更要智慧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人工智能正与实体经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如何促进安全可信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国际社会要构建怎样的合作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方向健康发展?

  11月10日下午,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最后一场分论坛——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举行,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的产业方向与伦理取向”展开讨论。

  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论坛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述了一个故事:中国美院三名本科生创作了一幅科幻作品《无限分之一》,设定三名年轻人接受生命冷冻实验,陷入长久沉睡,几百年后被唤醒。在那个未来世界,人类上传了所有知识和记忆,形成了一个“共脑”。

  于是,这些21世纪的来客面临命运的选择:是否融入“共脑”?

  故事引发了大家深思。“这个全体人类的智慧集合,带来的不是新的突破,而是创新能力的丧失和永久的停滞。”高世名说,这件作品提醒我们,各种微观、宏观的增强技术正逐渐把我们改造为“新人”,人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压迫感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会嘉宾都谈到了治理的迫切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抛出了“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观点。他说,早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提出机器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无论是有意的滥用、还是无意的滥用,都要重视,我们必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使用进行严格评估和科学监管。”

  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朱世强也谈到了“负责任”这个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是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在做负责任的科研。”他展示了一张之江实验室预防人工智能危害社会的技术图谱,吸引嘉宾纷纷拍照。

  之江实验室从研发主体、使用者、管理主体三个方面,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朱世强对此的态度是“张弛有度”,“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在机器领域的延伸,真正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人的身上,技术没有原罪,如何应用好技术才至关重要。”

  构建数字伦理规则迫在眉睫

  在讨论中,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既不能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类安全风险和伦理挑战,也不能以邻为壑,人为设置“小高墙”。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友好相处?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认为,要构建一个合理规范的数字伦理规则,“我们不能制约技术的发展,那就通过制定一套伦理规则来进行自我约束。”

  江必新说,人们要对人工智能达成一种基本共识,比如能增进人类福祉、透明互信、美美与共,这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对人工智能向上向善的期望。

  试想一下,如果听什么歌、想去哪里,都能用你的语音进行操控,上了车能用自己的声音直接导航……人工智能带来的这些“红利”,让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多有价值、有创意的工作,是件十分美好的事。但人工智能再先进,如果不安全就会漏洞百出,“先进”也就失去了意义。

  说起当下老百姓关心的应用风险,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长杜兰认为,一是个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诈骗、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针对这些风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依法打击,建议更多权威机构牵头搭建常态化公共演练平台,让大家通过演练,不断提高打击技术犯罪的能力。”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可信可靠,嘉宾讨论热烈。卡巴斯基首席技术官安通·伊万诺夫说,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潜力,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恶意行为者使用这些技术,但我们可以尝试预见潜在问题,卡巴斯基已起草了一份针对仿生设备的安全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在办公室使用仿生设备可能造成的网络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美好生活

  从技术上说,人工智能分为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运算智能让机器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能跑会跳;认知智能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数字伦理问题,并不是人工智能过于强大而产生的,恰恰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够强大、不够完善才会产生。

  “技术和法规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光有法律法规还不够,更多的数字伦理问题要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去解决。”龚克说。

  对此,阿里巴巴安全部智能算法负责人、阿里巴巴集团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执行主席薛晖也有一致的看法。薛晖说:“数字伦理治理是一门跨学科的智力密集和需要多方协同的复杂问题。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当前依然存在瓶颈和局限,很难想象凭一家企业、一个机构或一所高校能独立完成,因此探索更强大、更通用的人工智能,我们要花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朱世强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已在围棋、蛋白质测序等领域远高于人的个体能力,但在综合智能上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弱人工智能,“如果技术的进步和其成熟后的大量应用对现有社会治理、生产关系构成挑战的事实不能避免,那社会一定会需要一种技术变革,在变革后又调整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针对很多人关心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文学创作、相亲、高考等,多位嘉宾都表示“不会”。他们说,未来比人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我们要去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工智能。

  (本报乌镇11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钱祎 见习记者 葛雪琪)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铺轨忙

  • 内蒙古乌兰浩特:加紧生产备春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