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星何以照耀中国】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持续发展成就斐然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持续发展成就斐然

来源:光明日报2022-11-01 10:37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

  作者:[英]唐迈(苏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总体概念。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提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且还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角度,全方位阐释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发展。世界正处于新工业革命(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纳米技术、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的前沿。中国此时却遭到不合理的贸易限制,甚至在关键产品进口中遇到“卡脖子”问题。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支持科技创新,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致力于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同时,中国共产党鼓励民众勤劳创新致富,打造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在鼓励创新致富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加强了对不合理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反腐败行动,包括“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扫黑除恶”行动,坚决遏制权钱交易。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还采取措施控制债务和相关风险的红线,强化对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的监管;在平台经济中,中国政府加强对平台巨头反垄断监管,防止其通过打压竞争对手和压榨小供应商获取超额利润;在文化领域,政府严格对文化娱乐产业管理,严打明星偷税漏税等问题,同时努力确保视频游戏行业的发展不会影响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收入分配最深刻的驱动因素是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共产党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限制用人单位过多延长劳动时间,着力提升竞争公平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贯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城乡发展。这些措施通过建设和调动当地资源,扩大当地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并增加当地民众收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还进行财税改革,通过二次分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和城市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建立了“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应急、文化体育、垃圾管理、交通运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已遍布全国。

  近年来,住房、教育、医疗成本迅速增长,给部分家庭造成负担。为了促进社会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上述领域问题,防止“被资本劫持”。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房地产成本风险及相关金融市场风险,限制市场房租过快上涨,改善空置住房问题。同时,在教育方面,政府着力降低教育成本,实行“双减”政策,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三次分配的作用,强调先富带动后富的责任,在多领域多地区均已取得显著成果。“对口援助计划”以及中央政府向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进行的重大跨区域税收转移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此外,如果不关注中国的扶贫事业,也无法全面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共同富裕的贡献。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最引人注目,使现行标准下近1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从贫困名单中移除。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政治承诺,消除贫困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责任。脱贫之后,政府又将注意力转向应对部分人可能重新返贫的风险上。因此,中国共产党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需要高质量、绿色健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中国共产党正在建立健全严格的国家土地管理制度,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村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4年至202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将广大乡村地区建设为中国老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的家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预防、遏制和管理疫情风险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议程增添了另一个维度。在这一领域,中国在对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形成了一种世界体系,发达国家凭借其相对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以及强大的金融实力从发展中国家榨取价值,这一体系使全球贫富差距不断加剧。中国的崛起表明,如果治理得当,新兴经济体有能力逐步克服这些障碍,并在前进的过程中帮助其他国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需求,各国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方式,逐步实现共同繁荣。为此,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通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场合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这两个目标是多维的,包括物质、生态、文化和治理进步各个方面。收入分配的优化包括鼓励辛勤劳动、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这有助于加强扩大内需的发展模式。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富裕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直接体现。

  译者:王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