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锐见】率先实行所谓“群体免疫”的英国“免疫”了吗?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锐见】率先实行所谓“群体免疫”的英国“免疫”了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9-09 11:31

  数据告诉我们,率先实行所谓“群体免疫”的英国不仅没有“免疫”,反而遭遇惨败。

  最近,英国有两条与疫情相关的新闻登上了国际新闻的头版:

  一个是,2022年夏天,英国因新冠死亡的人数是去年同期的近两倍。

  另一个是,从今年8月31日起,英国政府取消对医护人员免费的常规新冠检测,引发医护人员不满。

  英国《护理时报》文章标题截图

  这两件事清晰展现了英国抗疫的魔幻之处——不管疫情多严重,英政府坚决“躺平”。与《柳叶刀》齐名的英国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讽刺说, 英国真是全球抗疫的“异类”。

  时间回到两年半前。

  2020年3月,当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英国的确诊病例居高不下时,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所谓“群体免疫”概念。时任首相约翰逊下令:学校不关,大型集会、赛事、商业照常,仅要求有轻微症状的病人在家自我隔离一周。

  这把英国学界吓坏了。400多名学者写联名信、帝国理工大学出报告预测疫情的严重性……眼瞅着疫情确诊和死亡人数飙升,约翰逊政府不得不急刹车,开始实施防控措施。

  紧接着,查尔斯王子、约翰逊自己相继感染,后者甚至住进了ICU。

  按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过了一年多,约翰逊就把教训忘得一干二净。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在今年2月下旬宣布,取消英格兰地区的所有现行新冠限制措施。

  根据约翰逊宣布的英国政府“与新冠共存”计划,新冠阳性不用隔离了,政府也不追踪密接了,针对普通民众的新冠免费检测也全部取消了。有网友讽刺说,别的国家追求病例清零,英国追求的是“隔离清零”。

  就这样,新冠已在英国夺走了约20万人生命。英国每百万人口确诊病例比美国还高。

  所谓“群体免疫”不过是一场豪赌,赌注是英国6000多万人的生命。

  “直到现在,我在街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就会很生气。我想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家人,如果都戴好口罩,我的爸爸也不会去世。”

  ……

  社交平台上,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分享了感染新冠的经历。一位网友说,去年他们一家三口检测出新冠阳性,她和母亲都是轻症,可父亲在一周后因情况严重被转入重症病房,两天后就去世了,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基本的防护。

  同时,笔者在社交平台上用关键词搜寻英国民众对政府“躺平式”抗疫的看法。网友“路易斯”发的帖文获得了高赞:

  “大家知道吗?在英国政府最新应对新冠的指导意见中,人们可以在明知感染新冠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或娱乐。这难道不会影响其他人吗?我们已经感染两次了,真的不想再感染了,但防疫政策让这变得困难。”

  一句“真的不想再感染了”透露出路易斯的失望与无奈。而他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发发帖子。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在国外感染新冠的人都否认这是“大号流感”。他们在描述咽喉的疼痛时不约而同用了相似的词——“吞刀子”。此外,一段时间失去嗅觉、味觉也是普遍提到的症状。

  但不管他们感觉有多难受,笔者发现,在英国,大多数感染新冠的人都是自我隔离,很少去医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床位实在是紧张。网友“初二”说,“英国看病预约时间长得能把人耗死。”

  今年8月,英国一名资深医生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如今患者宁愿在家里死去,也不愿冒险躺在医院走廊的推车上等待救治。英国国民保健署联合会常务会长马修·泰勒说,“急诊室人满为患。大约七分之一的病床被应该出院却又无法出院的病人占用。一些患者不得不等待40多个小时才能等到救护车。”

  《英国医学杂志》的社论称,“与新冠共存”的尝试是压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样备受打击的还有英国教育系统。

  16岁的英国学生凯蒂在2020年感染新冠后再也没有返回课堂,“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感到头晕和疲惫。我可能只是坐在那里,我的心脏就会突然跳到每分钟190次。”

  在人们的想象中,既然英国已经不检测、不隔离,那对应的应该是极高的入学率吧?事实恰恰相反。

  根据《卫报》7月份的报道,英国的入学率已经下降到一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近五分之一的中学生请假,教师缺勤人数也在上升。

  《卫报》文章标题截图

  英国媒体分析称,“躺平式”抗疫导致感染率飙升,越来越多生病的孩子、高烧不退的老师无法正常进入校园。

  英国全国教育联盟联合秘书长凯文·考特尼说,当前这波新冠疫情发生在夏天,教室的窗户开着,但缺课率仍然很高,“这对秋冬来说是一个警钟”。

  英国就业市场也不乐观。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英国约有200万人患有新冠长期症状。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此外还有呼吸急促、嗅觉丧失、肌肉疼痛等。这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正常工作,英国的劳动力市场吃紧。

  英国财政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今年5月,员工的缺勤率出现飙升,一些雇主因招不到人不得不关停了业务。“长新冠”患者人数众多,估计每年给英国造成高达15亿英镑的收入损失。

  英国商会9月1日发布的最新预测称,英国经济将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通胀率将飙升至14%,经济疲软将持续至2024年。

  《英国医学杂志》评价道,这是十分讽刺的。英政府采取“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政策,声称是要让人们的生活不发生中断。但随着限制措施全部取消,英国教育、医疗、社会保健、交通和商业领域的员工患病人数剧增,反而导致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中断”。

  英国不着急,但欧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9月2日,欧盟委员会和医疗专家敦促各成员国政府加强措施,遏制今年冬季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

  欧盟委员会说,虽然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的许多限制已经取消,但“强烈鼓励”各国政府确保人们在公共交通等特定场合使用口罩。今年夏天的新冠感染病例激增“非常清楚地提醒我们,疫情还没有结束”。

 目前,欧盟每周仍有超过2300人因感染新冠死亡。欧洲药品管理局疫苗负责人卡瓦列里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警告称,病毒变种可能逃避现有的免疫保护,更容易传播或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这个冬天是难熬的。天然气价格飙升、通胀高企以及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每一个都成为欧洲人不可承受之重。

  监制丨盛玉红

  主笔丨梁馨文

  责编丨赵全敏

  制作丨宋迪雅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