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观察 | 伊拉克乱局根源何在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国际观察 | 伊拉克乱局根源何在

来源:新华社2022-08-31 21:27

  新华社巴格达8月31日电(记者凡帅帅董亚雷)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8月30日下午发表电视讲话,要求闯入巴格达“绿区”的所有支持者60分钟内撤出。随后,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发表声明,宣布解除全国宵禁。

  伊拉克8月29日爆发的流血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分析人士指出,伊拉克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权力争夺是紧张局势升级的直接原因,而乱局根源则是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后在当地进行的强制性政治改造。

  流血冲突

  本轮流血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萨德尔8月29日的一项表态。他当天在社交媒体发文说,他决定退出政坛,其领导的“萨德尔运动”相关机构也将关闭。

  这一表态发布后,数千名愤怒的萨德尔支持者推倒巴格达“绿区”的路障,强闯包括共和国宫在内的政府大楼,并与安全部队发生流血冲突。支持和反对萨德尔的民兵武装发生冲突。面对混乱局势,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宣布自当地时间29日晚7时开始实施全国宵禁。

国际观察 | 伊拉克乱局根源何在

  8月29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的支持者聚集在“绿区”入口处。新华社发(哈利勒·达伍德摄)

  伊拉克军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从8月29日至30日,发生在巴格达的抗议及其引发的冲突已造成22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本轮冲突是持续一个月的政治抗议活动的高潮。7月27日和30日,萨德尔支持者两度闯入伊拉克国民议会大楼,导致议会停摆。此后一个月来,这波抗议潮陆续蔓延到伊拉克多个省份。

  伊拉克局势动荡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包括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已数次表达忧虑,呼吁伊拉克各派别“停止暴力”“进行对话”“恢复政府运作”。但这些呼吁未能阻止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党派争斗

  伊拉克此轮抗议浪潮源于持续半年多的政治僵局。去年10月,伊拉克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联邦最高法院同年底批准了选举最终结果。新一届国民议会今年1月举行首次会议后本应在30天内选出新总统,随后新任总统应指派议会最大党团推出的人选出任新总理并在30天内提名内阁人选。然而,由于什叶派主要政治派别以及库尔德阵营内部分歧严重,新总统迟迟无法产生,新政府组建也遥遥无期。

国际观察 | 伊拉克乱局根源何在

  1月9日,议员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出席新一届国民议会首次会议。新华社发(伊拉克国民议会供图)

  在新一届国民议会总共329个议席中,萨德尔领导的“萨德尔运动”获得73个议席,成为议会最大党派。各方角力之下,“萨德尔运动”未能争取到足够多议员支持,每次出席总统选举投票会议的议员人数都无法达到法定人数,导致新总统难产,组阁也无从谈起。

  由于未能如愿组建多数派政府,“萨德尔运动”议员今年6月12日集体辞职,前总理马利基所在阵营成为议会最大党派。马利基有意推选的新总理人选遭到萨德尔反对。萨德尔多次要求解散议会,以便重新选举,但这一诉求遭到马利基阵营反对。这便有了7月底以来萨德尔支持者在伊拉克各地不断举行示威游行,继而爆发此次流血冲突。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当前冲突各派分歧依然严重,伊拉克短期内打破政治僵局的可能性不大。约旦国际问题观察家阿米尔·萨拜莱说,萨德尔支持者的街头斗争方式可能被其他政治力量效仿,进而导致新的社会冲突,危害社会稳定。

  真正祸根

  从表面上看,伊拉克此次抗议风波和流血冲突是由党派争斗引发,然而,伊拉克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强加给伊拉克、与伊拉克实际国情不符的政治制度才是当前政治僵局和社会动荡的真正根源。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破坏了这个中东国家原有政治生态。此后,在美国主导下,伊拉克建立了一套基于配额制的政治分权体系,即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什叶派人士和逊尼派人士担任。

国际观察 | 伊拉克乱局根源何在

  2005年4月30日,一名驻伊美军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头警戒。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阿里·穆萨指出,这一制度建立在宗派和民族分立的基础上,最终导致伊拉克社会分裂,冲突频发,民生难以得到改善。美国“当年提出的根本不是建设计划,而是‘破坏’计划”。

  伊拉克智库“政治与治理发展学院”学者亚希尔·朱布里表示,美国并未像其声称的那样给伊拉克带来可靠的民主,相反,它带来的政治制度未能应对各种问题。事实证明,美国最终带给伊拉克的是混乱。

  伊拉克大学新闻系教授穆罕默德·朱布里说,伊拉克问题根源在于美国强加的错误政治体制。它故意根据不同教派和民族割裂伊拉克人民,无视公民权利,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 江苏盱眙:种粮大户喜获丰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报告发现一个原以为“不可能存在”的神秘结构。
2025-05-26 09:18
阿尼玛卿雪山保存着50余条冰川,年均径流量占黄河上游总流量35%,其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2025-05-26 09:16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
2025-05-26 09:15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