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首次!中国青年科学家突破水稻低温减产难题!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国际首次!中国青年科学家突破水稻低温减产难题!

来源:共青团中央2022-05-16 20:26

  他皮肤黝黑,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稻田与实验室之间独来独往;他将北方粳稻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基因中,迄今共培育出16个水稻新品种;他为“中国碗”装“中国稻”增添底气,为“中国稻”增添“中国芯”。他叫 周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与水稻为伴

  “没时间去想孤不孤独”

  5月2日下午,从湖北洪湖看望父母返回武汉后,周雷换上胶鞋,戴了顶草帽,钻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他蹲下身子,拨开团队此前插上的早稻秧苗,观察长势。

  这位80后青年科学家、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有一双农民般粗糙的手:晒得黢黑、上面总带有细微的小伤口。这是常年与水稻“亲密接触”留下的印记。

  事实上,每年超过300天里,周雷都“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围绕水稻遗传育种开展科研攻关。

  十多年来,周雷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并解析其分子机理,攻克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等“卡脖子”难题;培育出16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30多亿斤。

  今年,为“中国碗”装“中国稻”增添底气、为“中国稻”增添“中国芯”的周雷,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周雷是“农民的儿子”,水稻曾伴随他整个童年。

  1983年,他出生在洪湖一个农村,父母每年插秧、割稻,常常连午饭都来不及回家吃。一度,不到10岁的周雷做好饭菜送到田里,最忙时他也要下田帮忙,一天插秧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这样辛苦的农活儿,收入却不高。周雷自小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他希望将来能通过技术改变农业现状,“让千千万万像咱爸妈这样的中国普通农民,能过得好一点。”

  1999年,周雷当时就读的母校——荆州中学传出一位从事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周雷儿时埋下的那颗种子瞬间生根发芽,最终驱使他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

  “原来,农学不仅仅是种田,还和生物学紧密相关。”本科期间,在做“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用实验探索生物学的魅力,从此对遗传学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开启在遗传育种领域的求索之路。

  2010年,周雷博士毕业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想起童年关于水稻的记忆,加之水稻是湖北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他选择聚焦水稻遗传育种开展科研。

  研究常年需要辗转于实验室和农田之间。夏天,为了避开最热的时间段,周雷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到地里时往往还不到清晨6点。稻叶割手,起初周雷有点为难:衣服穿多了,40度的高温天气里,一上午下来整个人被汗水湿透,还容易中暑;穿得少,胳膊又容易被割伤。他想出个法子:给手臂套上冰袖。稻田里蚊虫多,就套上胶鞋、长裤。

  冬天,湖北的气温就不适合做水稻繁育实验了。周雷前去海南陵水基地开展“南繁”工作。试验田里,同事徐华山注意到,周雷常常在稻丛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头顶太阳晒,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周雷却能聚精会神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除了中午吃饭休息、晚上收工,周雷其他时间都在地里。

  科研任务重,周雷经常春节不能回家。他倒不觉得孤独:“认准了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没时间去想孤不孤独这回事了。”相反,他将“南繁”看作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各省的科研工作者吃住都在同一个小镇上,有时甚至就在同一个基地里,“相互交流学习非常方便”。

  首次克隆水稻耐冷基因

  化解水稻低温减产风险

  水稻遗传育种是极具探索性的过程。与国内外的学者交流学习,是周雷积累经验、寻找“灵感”的方法之一。

  2018年,得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个关于水稻遗传育种的科研项目,周雷决定前去访问交流。不巧,等赶到时,项目组已离开了威斯康星。他并未气馁,而是跟随华人学者、国际植物染色体生物学研究领域领军科学家蒋继明教授学习相关知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做出来的东西首先要能说服自己。”老师的话让他印象深刻。周雷后来也一直用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和学生认真对待科研、对待农业理论基础研究。

  回国后,他和同事创造性地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花药培养效率提高了7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一技术,团队的科研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周雷清楚,“农业科研大多数时都没什么‘重大突破’,而是克服寂寞之后、水到渠成的过程。”他坦言,一个新品种可能会有上百种配方,他和团队要做的就是筛选出那个最优化的配方。

  粮食低温减产问题,曾困扰我国农学研究者多年。周雷从研究生阶段就跟随导师李自超教授展开攻关,前后花费十余年,终于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这一研究结果也宣告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北方粳稻里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的基因里。大概5年后,水稻就可以从品种上解决低温减产问题”,周雷有些自豪,“这样我们国家就再也不用担心低温造成的粮食风险了。”

  破解鄂稻高产不优质难题

  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作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周雷从参加工作起便对口帮扶荆门市京山县和宜昌市远安县,包括21个贫困村和30多家企业。

  湖北虽是水稻大省,但长期以来稻米品质不优、品牌不响。这也直接导致湖北稻价低、农民收入少。为此,周雷和同事坚持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在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中,育成了“巨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兼顾了高产与品质。

  “看改种新品种的人赚钱了,其他农户自然愿意跟着种了。” 2017年推广巨2优60时,周雷告诉种粮大户,这一新品种施肥量只需达到常规品种的三分之二,对方对此犹豫不决。双方约定同步种植试验。结果,新品种果然丰收了、品质也很高,最终得以成功推广。

  前些年,在湖北省潜江市,看到小龙虾市场火爆,很多农民“重虾轻稻”。周雷很是心急:只养虾不种稻,容易导致粮食安全隐患;小龙虾价格波动大,也会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

  周雷和团队展开为期3年的调研。在发现虾稻田虫害多、水稻易倒伏的缺点后,他带领团队培育抗倒抗病的新品种。2015年,团队向湖北省有关部门提交报告, 提出“虾稻共作”的绿色发展模式。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湖北推广,并辐射至江西、湖南,实现了每亩虾稻田的水稻产量提升30%、农民收入增加50%。

  常年行走在田间,周雷晒得黝黑,也锻炼出一副好身板。空闲时,他会约上好友打羽毛球。碰上学农的青年找他探讨行业前景,他这样解答, “希望在田野上。它需要面向产业,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可能会很累,但一定会有收获。”

  如今,周雷已成为首批“湖北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之一。他正努力培育出更优质的水稻品种,也希望能从原理上更好地解释它,为培育出不怕冷、少生病、有保健功能的水稻做准备。

  “我现在在做的就是‘藏粮于技’,通过科学育种把水稻的产量、品质再提升。”周雷期待,继续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编辑丨黄妍雯  校对丨李之媛  校审丨贾文程   值班编委丨金芙蓉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包惠段启动联调联试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好莱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