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写:新冠疫情让非洲裔美国人处境更艰难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特写:新冠疫情让非洲裔美国人处境更艰难

来源:新华网2022-05-14 12:06

  新华社华盛顿5月13日电特写:新冠疫情让非洲裔美国人处境更艰难

  新华社记者孙丁 胡友松

  非洲裔美国人格雷格·鲍尔斯从没想到过有生之年会经历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这场新冠大流行在美国造成超过8200万人感染,其中100万人失去生命,同时大流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众多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鲍尔斯一家人住在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作为一名音频工程师,鲍尔斯大部分工作需要在演播室或工作室进行,所以即便冒着很大的感染风险,他也不得不在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穿梭。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只要出门在外,鲍尔斯无论在哪里都戴口罩,即便美国现在大部分场合已经取消了口罩令,鲍尔斯依然坚持这一习惯。疫情第一年,鲍尔斯接触工作设备时都戴着手套。为了尽可能减少与其他人的交集,他和妻子一般在清早或深夜去超市或药店采购。

  “我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我也没有任何其他疾病,但是我有亲人身体不好,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尽可能保持安全,这也是保护我家人的安全。”鲍尔斯在解释自己的防疫习惯时说。

  鲍尔斯和他的家人已经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并打了加强针。但据他观察,不少非洲裔美国人对疫苗态度犹豫,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美国政府的不信任,后者曾利用非洲裔美国人进行医学实验,比如臭名昭著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

  历史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卫生部门1932年开始在亚拉巴马州与塔斯基吉学院合作,招募数百名非洲裔美国人作为实验对象研究梅毒以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却没有妥善医治实验对象。40年后,这项实验才被叫停,白宫还为此发布了总统道歉书。“他们基本把人当作实验鼠,”鲍尔斯说,“因此有很多不信任。”

  鲍尔斯说,尽管他认为大多数非洲裔美国人“已经不去计较这个事情”,并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但如果他们在等待打针的队伍中能看到“大量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心里还是会“相对踏实些”。

  对新冠疫苗的犹豫态度,加上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造成非洲裔美国人在新冠疫情中“更受伤”——与美国白人相比,他们更有可能患有肥胖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有可能从事疫情期间仍必须出门工作的工种,然而享受医保的可能性却更低。

  与阿灵顿县一河之隔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市,非洲裔占其人口约46%,但该市新冠死亡病例约八成是非洲裔。在美国投放新冠疫苗最初几个月,非洲裔接种率远低于美国白人。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拉肖恩·雷早在2020年4月就撰文写道:种族不平等是美国建国“配方”不可抹除的成分,社区资源以及医疗系统中的不公平是这一“配方”的体现。同样身为非洲裔美国人,雷提醒,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发生时,不平等现象只会恶化。

  在美国一些地方城镇,资源上的不平等似乎更加明显。在南部密西西比州博蒙特出生和长大的非洲裔美国人布丽·哈特菲尔德告诉记者,这个人口不到千人的小镇没有医生,只有一名执业护士,新冠疫情中,她在家乡看到了“大量死亡和悲剧”。

  “由于缺乏资源、缺乏获得资源的机会,非洲裔美国人似乎更容易因感染新冠病毒失去生命。”哈特菲尔德说。

  她将这一现象归结于资源分配不均、缺乏良好的领导力等。此外,哈特菲尔德呼吁像博蒙特这样的小地方也能像大城市一样平等获得拨款和资金。“我们需要推进资源公平分配,特别是要倾向那些很难获取资金的小城镇。”

  美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非裔美国人的新冠感染率、住院率、病亡率分别为白人的1.1倍、2.4倍和1.7倍。

  尽管新增病例数近期有所反弹,但相比俄乌局势、通货膨胀等话题,新冠疫情目前已经不是美国政府和许多民众最关心的事情了。随着美国各地解除防疫措施,外出时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少。

  但在鲍尔斯眼里,新冠疫情依然是重要关切,因为还是有许多人确诊感染,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包括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3月13日,奥巴马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感染新冠病毒,并提醒人们不要掉以轻心,要抓紧接种疫苗。

  谈到美国在新冠疫情中损失大量生命,哈特菲尔德直言,100万是“一个天文数字”“非常糟糕”,并为失去亲人的家庭致哀祈祷。“我认为这是一个反思的机会,美国要反思哪些事情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能做得更好。”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深”不可测?这个专业偏要测给你看!

  • 重庆巫山:初冬美景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