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来源:破圈了2022-02-18 13: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俄红军于1922年10月击败了本国领土上最后一股反动派军队。内战结束后,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苏俄红军大批复员。

  1920年秋,苏俄红军总兵力高达550万。1924—1925年,米哈伊尔·伏龙芝领导特别委员会组织实施军事改革。通过改革,苏联采用了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保留并建立了一支50余万人的精干红军。随着大规模裁军,绝大多数红军官兵转业到地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一员。

  参加苏俄红军作战的中国国际主义战士中,为数不少的人与“英雄团长”任辅臣一样,壮烈牺牲在异国战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如流星坠入茫茫宇宙一样,无声无息离开了人世。我曾试图搞清楚究竟有多少华人战士牺牲,但很快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

  那么,那些幸运生存下来的人,命运究竟如何呢?其实,从包其三、孙福元、孙继五、李富清等人的故事中,已经可窥见一二。为了让脉络清晰,我尝试着对他们后来的人生征途和去向进行大致分类梳理。

  脱下军装,踏上祖国土地

  随着大规模裁军,退伍的中国战士踏上了回国旅途。他们有的直接回国,有的在苏联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归宿。

  1959年苏联军事出版社出版的《血脉相连的友谊—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俄内战的参与者》一书中,一批回到中国的老战士讲述了旅俄、参战和复员回国经历。参加保卫乌克兰战斗的陈立德这样描述复员后的生活:

  1922年,我病重,不得不复员。复员后,指挥部发给我一张免费的旅行车票。我先到了赤塔,然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工作了10多年。1936年,当许多华人回国时,我来到上海,靠修鞋维持生计。解放后,我开始在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工作。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血脉相连的友谊》封面

  1958年11月,苏籍华裔历史学家刘永安曾在中国会见了几位苏俄内战参加者,东北退休工人张之林是其中之一。张之林出生在离北京不远的一户贫农家庭,1916年在沈阳应募到俄罗斯做工。1918年,他辗转来到莫斯科,在这里报名参加红军。起初担任政府机关的保卫工作,后来被编入坦波夫一三七团第六连(中国连)。他参加过很多地区的战斗,还一度在包其三部队当过狙击手。他曾有一个经典说法,“打仗已经成了脾气”。内战结束后,他和很多同志们一起回到祖国。起初在沈阳建筑部门工作,后来在哈尔滨渡轮上当轮机工。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部门工作,直到1957年退休。

  留在苏联,参加当地建设

  包其三中国部队老战士李振东,是几万名浴血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中国国际主义者中的一位。

  李振东出生于中国东北农村,一战时随着包工头招募的劳工队来到俄国。他下过矿、干过伐木工,1917年在彼得格勒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内战结束后,他选择留在弗拉季高加索附近一个叫纳尔奇克的小城。

  之所以选择留在北高加索,完全是由于李振东在伐木期间结识的工友——巴蒂尔贝克。在伐木场,做工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俄罗斯人、卡累利阿人和高加索人。其中,李振东同一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性格开朗的北奥赛梯人巴蒂尔贝克关系非常好。十月革命后,回国无望的李振东意外在彼得格勒街头碰到了老友。得知李振东无处可去,巴蒂尔贝克热情邀请他与自己一起回北高加索,“我们那里离大海很近,你可以走海路回中国……”。到了北奥赛梯,李振东不仅陶醉在弗拉季高加索周围的群山美景,高加索人的热情好客更让他感动。不久后,李振东加入了包其三的队伍。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20世纪50年代的北高加索城市纳尔奇克

  1919年夏,李振东在阿马维尔附近负伤。当他伤愈出院时,没有人知道老部队在哪里战斗,随后被派往其他部队到乌克兰作战。内战结束后,李振东从红军第七乌克兰骑兵师退役,不久后去了顿巴斯矿山。至于战后没有回国的原因,李振东说主要是担心国内亲人因为他曾在苏俄红军服役而受牵连。1929年,他加入联共(布)。后来他搬到了高加索,在纳尔奇克的一家机器制造厂工作直至退休。

  不知是什么原因,李振东的乌克兰朋友们都叫他伊万·李。战后,苏联政府给他的证件是伊万·伊万诺维奇·莫森科,李振东对此并不介意,如果苏联人记起来更容易些,也没有什么不好。

  20世纪50年代,苏联作家诺沃格鲁茨基和杜纳耶夫斯基“沿着包其三的足迹”,找到了这位成为普通人的退休老人。而随着《中国战士同志》《沿着包其三的足迹》两本书的问世,李振东及其战友在苏联和中国变得有名了。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20世纪50年代,苏联作家格尔采利·诺沃格鲁茨基和亚历山大·杜纳耶夫斯基与苏俄红军中国老战士李振东等人座谈

  继续服役,搭建友谊桥梁

  还记得包其三部队里的季寿山吗?他属于这类人的代表。当然,这类情况并不是很多。

  季寿山是山东省平度人,1924年2月加入联共(布)。他1916年5月到摩尔曼斯克修铁路,十月革命爆发后参加赤卫队,1918年3月加入红军。一路追随包其三,季寿山在弗拉季高加索、格罗兹尼、顿河畔罗斯托夫等地经历无数次战斗。苏联国内大规模的反革命叛乱被基本平息后,季寿山先后被派到北高加索革命委员会、民警局等地工作,承担肃清小股土匪的任务。1929年7月,他第二次应征入伍,在红军担任翻译。1930年,他被派往哈巴罗夫斯克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铁路局、船舶管理局任政治指导员。1944年7月,他第三次应征入伍,被调任哈巴罗夫斯克海军红旗舰队司令部侦察处翻译。1945年,他随苏联红军一起,参加了消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的战役。此后,季寿山一直在苏联海军和远东边防军服役。苏俄内战、伟大卫国战争和战后建设时期,他多次立功受奖。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高加索的烽火》封面

  1954年11月,季寿山被批准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在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国家科委计量局等单位工作。他曾激动地回忆说,回到了亲爱的祖国,这是一个光辉灿烂、前途无限的国家,一个充满着生机活力、快步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我要用我晚年的经历,在这个伟大的激流里扬起一星浪花”。

  季寿山的经历,得到中苏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肯定,成为架设中苏两国友谊的桥梁。1957年,他曾随毛主席赴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1960年,《中国青年报》曾派专人将他在苏俄内战和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斗经历整理成《高加索的烽火》一书。苏联《真理报》称赞他是一位出色的国际主义战士,《苏联妇女》曾刊登《季寿山也曾叫她妈妈》的长篇文章,用大量真实感人的事例,报道他的英雄事迹和与苏联人民结成的深厚友谊。

  1982年9月1日,86岁的季寿山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新华社刊登和刊发了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主义战士逝世的消息,对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十五)——归宿:穿过百年历史迷雾(上)

  《彼尔姆的中国人:历史与文化》一书中,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际支队的红军(左上)和红军中国战士穆新山的身份证(右下)

  在《中国军团》一书中,乌克兰历史学家卡尔彭科对苏俄内战后留下来的红色中国人做过一段归纳性描述:

  红军中的中国人不想复员。有些继续在军队服役,有些去警察部门工作。但大部分前红军士兵都返回了他们的工厂。到1925年,有3000名中国人再次在顿巴斯矿区工作……很多人娶了当地姑娘,成家立业。中国人在警察和生产部门工作得都很好。

 

  文/韩显阳

  素材来源/韩显阳

  责编/林风

  编辑/千里、海哲

  插图/千里

  统筹/南客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