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巴黎公社社员墙前的缅怀:追忆150年前牺牲的公社战士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巴黎公社社员墙前的缅怀:追忆150年前牺牲的公社战士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5-28 11: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新社巴黎5月28日电 题:巴黎公社社员墙前的缅怀:追忆150年前牺牲的公社战士

  中新社记者 李洋

  150年前的5月21日至28日,巴黎公社战士为捍卫公社,与凡尔赛军队进行为期一周的激战,史称“五月流血周”。公社在坚持72天后,走向了悲壮的尾声。

  位于巴黎东部的拉雪兹墓地,是不到200名巴黎公社战士进行最后斗争的地方。1871年5月27日,这些公社战士在此处战斗,最终寡不敌众,被枪杀于墓地东北角的夏洛纳墙下,这座墙便被称作巴黎公社社员墙。

  中新社记者来到巴黎公社社员墙前,抚今追昔,150年前的历史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面砖墙,墙高约两米,只镶嵌着一块大理石板,上面篆刻着“献给公社烈士——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庄严朴素的同时又显得十分凝重。

  长期以来,法国左翼社会团体和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进步团体经常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集会,纪念牺牲的公社战士。今年是巴黎公社150周年纪念,记者注意到不时有民众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献花、追思。

  沈大力教授是著名作家,也是研究巴黎公社的历史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沈老在巴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概述了他多年来对巴黎公社社员墙的研究。经过他的悉心考辨,澄清了巴黎公社社员墙的历史真相。

  在沈老考辨之前,全世界不少人都误把保尔·莫罗-沃蒂耶所作的一座大型浮雕壁认作巴黎公社社员墙。沈老1978年在巴黎工作时留意到沃氏浮雕壁的创作主旨与巴黎公社的精神严重不符,随即展开研究,并为此查阅了巴黎有关的大量历史文献,最终确定真正的社员墙是拉雪兹墓地内那面朴素的墙壁。沈老也因此项研究成为巴黎公社之友协会的首位中国籍荣誉会员。

  在谈到牺牲的巴黎公社战士时,沈老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真正的社会公仆,大公无私,例如著名的公社领导人欧仁·瓦尔兰,出身贫寒,整日奔波募集到数千法郎,饥寒交迫但未取分毫为己用。这样的人在公社还有很多,坚持公社原则,甘于为社会革命自我牺牲。

  据记载,在1871年“五月流血周”期间,巴黎公社遭到残酷镇压,3万人被枪杀,5万多人被逮捕监禁,近万人被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等边远之地。201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为所有遭镇压的巴黎公社社员平反。

  巴黎公社的事迹曾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产生过巨大影响。沈老表示,张太雷等中共早期领导人1927年发动的广州起义,实际上就是以巴黎公社作为思想和精神源泉。起义军通过武装起义建立起广州苏维埃政府,也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有关巴黎公社的文献和著作被引进到国内。沈老翻译了《巴黎公社诗选》等。他还根据巴黎公社的史实创作《谦卑的紫罗兰》《夜空流星》等文学作品。沈老整理概括巴黎公社战士生平事迹的新著《“冲天”儿女英雄传》也即将出版。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提出,希望将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事迹搬上中国舞台。经过沈老和导演陈颙等人的共同努力,198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将公社活动家茹尔·瓦莱斯流亡伦敦时创作的大型历史剧《樱桃时节》搬上舞台。

  据沈老回忆,瓦莱斯的这部历史剧本原作长达72万字,最终压缩到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演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他指出,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沈老认为,巴黎公社采取一系列措施谋求消除社会不平等、惩治腐败,避免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些措施在东西方都有现实意义;同时,缅怀巴黎公社战士,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牢记光荣使命,不忘革命初心。

  当记者从巴黎公社社员墙离开时,拉雪兹墓地洒满阳光,被枪杀的公社战士已然安息。慷慨激昂的《国际歌》仿佛又回荡在耳际:“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