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联合国糖尿病日:如何让亿万家庭远离“甜蜜的烦恼”?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联合国糖尿病日:如何让亿万家庭远离“甜蜜的烦恼”?

来源:新华网2019-11-14 08: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林苗苗、屈婷、鲍晓菁、温竞华

  缺乏运动、“三高”饮食、吸烟、喝酒、熬夜……随着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侵袭,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更是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如何让亿万家庭远离“甜蜜的烦恼”?记者在“11·14”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调查发现,健康素养缺乏是当前糖尿病防治面临的难点。防“糖”之路需要每个人增强健康意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甜蜜的烦恼”

  三五好友相约夜宵、一天不喝奶茶就难受……当下流行的一些生活方式其实正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g,食用油摄入量为42.1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我国约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委、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说,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50.1%,如不加以干预,这些人群将来也会加入“糖尿病大军”。

  “糖尿病患者增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原因。”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肖建中说,糖尿病的“内因”即遗传因素,糖尿病患者的直系血亲患上糖尿病的概率会高于一般人;“外因”则是环境因素,热量过剩、活动量减少、生活压力大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健康中国行动指出,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问专家、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介绍,糖尿病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以往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关心如何降糖,现在首先关注降糖的同时减少心血管病风险。

  健康素养缺乏成防治突出难点

  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中,专家认为最主要的一是年龄老化,二是肥胖。朱大龙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50岁到6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此外,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基层医疗条件不足、患者不遵医嘱等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不到一半,部分患者喜欢寻求“神药”而非正规服药,健康素养缺乏已成为防治工作的突出难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说,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来算,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不到40%;而血糖、血压和血脂三个指标全部都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不到20%,这三个指标与增加中风、心梗、肾脏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速度快于城市地区的现象。一些村医告诉记者,农村老人缺乏相关知识,加上各种儿童饮料的广告宣传,就误以为“乳酸菌”乳制品饮料等有营养,就把这些当牛奶给孩子喝,孩子长大后变得不肯喝水、只喝饮料,导致血糖出现问题。

  在治疗上,一些患者不去正规医院,而是相信偏方、虚假广告,导致一些号称“根治糖尿病”“激活体内的胰岛素”的“神药”有了可乘之机。今年7月,安徽省五河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案件,赵某等7人冒充“糖尿病康复中心”的健康顾问与患者沟通,宣传“XX糖康”的降血糖功能,在半年的时间内销售金额达64万余元,快递发往全国的物流信息达3000多条。

  防“糖”之路更需大众“齐步走”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中国口号是“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朱大龙说,中国的防“糖”之路重点还是要提高公众认知,让防“糖”知识深入到家庭和每一个人。

  今年7月,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之糖尿病防治行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有关负责人提出,在糖尿病防治行动中,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规范健康管理是重点;基层能力提升是保障。

  专家呼吁,让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发展成糖尿病,让糖尿病患者不发展出并发症,这都需要人们主动关注自己的血糖、体重等,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肖建中说。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认为,青少年肥胖率居高不下,而肥胖儿童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数倍。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应形成合力,促进孩子们养成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减少“小胖墩”这一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

  朱大龙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已连续十年开展“蓝光行动”,今年变成了“蓝光行动月”。众多糖尿病专家接力在互联网平台上写防“糖”科普等,目前已覆盖了近1亿读者。

  “糖尿病医生看一次病只能救一个人,但提倡早发现、早干预却能影响到每一个社会细胞,让防‘糖’齐步走。”朱大龙说。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