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年首场天幕大秀上演 象限仪座流星雨洒满天际
首页> 国际频道> 大千世界 > 正文

新年首场天幕大秀上演 象限仪座流星雨洒满天际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1-04 0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新网1月4日电 (卞磊)2019年刚拉开帷幕,流星雨就已悄悄在夜幕中降临。1月4日,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将达到极盛,每小时有100颗流星划过天际。

  你还未听过象限仪座流星雨的名字?其实,这场“开年大戏”每逢1月都会出现。或是因为天气寒冷,或是因为其峰值持续时间短,总让人“捕捉不及”。今夜,你加入了“追星”行列了吗?

  资料图:2018年12月14日凌晨,在青海省大柴旦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内,200余颗流星划过夜空,上演了一场绝美双子座流星雨。(多张照片叠加)王俊峰摄

  【这场流星雨值不值得抗冻守候?】

  “本次象限仪座流星雨或成为2019年最佳流星雨之一”。关于本场流星雨的精彩程度,美国流星协会和NASA早已预告。且好消息是,此次“流星雨大秀”遇上了无月夜,更利于观看。

  由于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在牧夫座的北部边缘、北斗七星附近,因此北半球的人们将更有“眼福”。但据天文学家指出,最好的观测点在欧洲。

  北京时间4日上午10时,象限仪座流星雨将达到极盛,每小时降落约100颗流星。且这场流星雨的速度中等,亮流星较多,颜色明显发红,非常适合北半球的观众在后半夜观看。

  那么,中国观众在什么时候观测最佳?专家指出,最佳观测时间是在1月3日子夜后到1月4日凌晨。今晚,这场流星雨是否会给人们带来惊喜呢?

  【这是一场废弃星座的“神秘”流星雨】

  在人们的认知中,“象限仪”似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事实上,象限仪座流星雨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古老但已被废弃的星座——象限仪座。

  象限仪座诞生于1795年,由法国天文学家杰罗姆·拉朗德发现并创立。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象限仪座流星雨才被欧洲科学家观测到。由于其流量不稳定,起初仅较少人进行研究。

  1922年,象限仪座未能在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中“C位出道”,但它凭借壮观而美丽的流星雨,每年“刷足了存在感”,其名称也被人们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当然,象限仪座流星雨的“特别”还不止于此。不同于大多数流星雨,它的“始发站”可能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这颗小行星2003 EH1据称是一颗死亡的彗星。科学家推测,它起先是一颗彗星,但由于碎片和冰的脱落,而成为了块岩石组成的小行星。

  还有研究表明,这颗行星或与1490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一颗彗星有关。种种围绕象限仪座流星雨的待解之谜,给它的降临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资料图:图为2018年,光污染较少的西贡万宜水库东坝,一颗流星在星空中掠过。 中新社记者 麦尚旻 摄

  【打开“满天流星”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抬头45度角仰望北方的星空,能否将流星雨“大戏”一览无余?显然不够。虽然流星雨将会从北方辐射而出,但它们将会出现在夜空的各个角落。因此,最好的观测姿势是躺着看。

  专家建议,在观测流星雨之前,应提前20分钟到户外仰望星空“预热”,使眼睛能更好地适应黑夜。当然,观看流星雨最好能选择远离城区的开阔地带,避免光污染影响观看效果。

  最后,如果决定亲自守候这场流星雨,防寒措施也必不可少。在寒夜里,除了带一个能谈天说地的小伙伴,还要备齐围巾、帽子、防潮垫等御寒保暖的装备。

  【2019年天象知多少?】

  三次日食一饱眼福

  今年将有三次日食将上演,最近的一次日偏食将在本周末出现。1月6日,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将能看到此次日偏食,但东北地区的观测条件更好。

  7月3日凌晨则将出现日全食。届时太阳将被月亮完全遮挡住,人们还能看到日冕,但只有南半球的观众能一睹奇观。12月26日,还将有一次日环食,但在我国只能看到偏食阶段。

  两大流星雨或留遗憾

  今年,北半球的另外两大流星雨,就不如象限仪座流星雨“给力”。英仙座流星雨将于8月13日达到峰值,而双子座流星雨则将于2019年末的12月14日迎来峰值。由于两场流星雨峰值时分将遇上满月,因此观测条件较为一般。

  一百年出现13至14次的水星凌日上演

  11月11日,水星凌日将上演。每一百年,水星凌日才出现13至14次。由于水星个头小,距太阳相对比较近,水星凌日在通常情况下,或很难观察到。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长沙:检修农机备春耕

  • 春耕牛市供销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