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端访谈丨专访老挝国家主席通伦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高端访谈丨专访老挝国家主席通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0-22 17:10

  关注国际焦点,洞察世界风云。本期《高端访谈》来到了老挝首都万象,即将在这里对话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

  2021年,中国和老挝建交60周年之际,中老铁路正式通车。在当天,通伦主席用“梦想成真”来形容这个时刻。如今,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圆梦时刻”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通伦主席对老挝的发展以及中老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有哪些新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在采访中寻找答案。

  主持人:通伦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说到老挝,可能很多中国的老百姓还没有来过这儿,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因为中老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特别是在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乘风破浪、历久弥坚。所以我们也特别想知道您对于中老关系的评价是什么?展望未来的话有哪些期待呢?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老中两国山水相连,更重要的是,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兄弟般友好往来的传统。老中两国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曾相互帮助,近代两国各自抗击外国侵略时也相互扶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和人民对老挝救国事业给予了及时、有效且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到了老挝国内建设时期,中国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始终给予老挝全面的合作和帮助。

  去年,老中两国庆祝建交60周年,我们共同回顾了两国关系从2009年在“四好精神”指引下的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2019年升级为老中、中老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为两国间牢不可破的朋友、同志、兄弟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我听说您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是1970年,当时您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您当时对于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呢?

  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前往南宁,去南宁。送老挝学生到老中友谊学校学习,在南宁。1970年以后我又去过中国很多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段时间,我们派往中国学习的学生有500多人。

  主持人:这么多呀?您当时才是20多岁的年轻人,您就带500多个学生,压力很大吗?

  我是送学生去的老师,在老挝爱国战线驻河内代表处工作,还很年轻。那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吧?我们去的时候,当时老挝正在经历战争,我们不得不把孩子们送到中国,请中国的同志们照顾。

  通伦主席回忆的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对老挝发起“秘密战争”,对老挝投放了多达200万吨的炸弹。为支持深陷战争泥潭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广西南宁建设了中老友谊学校。由于成立于1967年,这所学校因此得名“六七”学校。战火纷飞中,青年时期的通伦作为老挝爱国战线的一员,将大批老挝孩子护送到中国,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也由此展开。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饱受战争荼毒的土地上建起了新的铁路,当年成长于中国的孩子们成了老挝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而中国经过发展也改变了模样。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通伦感慨万千。

  主持人:您后来,我听您的同事说又去过很多很多次中国。您刚刚也提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是让您觉得特别特别印象深刻的呢?

  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所发生的巨变。首先是经济稳步发展,其次是国家安全稳定,再有就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大幅提高,中国现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中流砥柱。

  主持人:通伦主席,我们再来谈一谈中国的发展。今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知道这次大会对于党和国家接下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您对于大会的期待是什么?

  我想通过您,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达老挝人民的密切关注,期待我们兄弟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到来。期待本次大会的成果,因为这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世界和地区局势复杂多变之时(召开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在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必将取得重大成果,惠及全中国人民,这些成果将成为强大动力,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持人:您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提到了习近平主席。我们知道,其实您跟习近平主席的交往密切,有过通话,有过会谈。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瞬间或者是经历让您印象格外深刻呢?

  我有件印象深刻的事想讲给大家听,我去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时我和习近平同志以及许多领导人参观了各种展厅。在逛到高铁展厅时,我向习近平同志提了个要求,“习近平同志,我想试试开这辆火车,因为不久后老挝也会有火车了,中老铁路要来了。”他说,“请!请!”

  主持人:感觉怎么样?紧张吗?是带500多个学生去中国紧张,还是驾驶高铁紧张呢?

  这二者无法相比!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最高成就。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了您在进博会的时候跟习近平主席有一个很有趣的互动,能再跟我们展开讲一下那一次的经历吗?

  我对于那次博览会印象非常深刻。尽管老挝的展馆很小,但是习近平同志也去参观了。我向他展示了老挝千年古树茶,他说,“哦,这个茶非常好!”之后生产古树茶的公司销量大好,这说明习近平同志所到之处老百姓都非常关注。他是一个很亲民的人,关心周围的一切,他参观了很多展位,这些都让我对于当天的访问、交流以及参观全世界的展品印象深刻。

  主持人:那么在您的印象当中,习近平主席是一位什么样的领导人?

  每一次与习近平同志近距离会见,我都对他的友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友好并不只在交流意见、会谈时,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友好。交谈中他待人礼貌热情,尤其是对待志同道合的同志,他都愿意将经验与理论倾囊相授。通过与习近平同志多次的会见、交流、共事,我觉得他是一位信念坚定、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领导人。我经常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国内与国际上的活动,他有原则、有立场、有坚定信念。借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我的机会,我衷心地祝愿习近平同志永远事事顺心如意。

  主持人:很多人都说中老关系在老挝“触碰得到、感受得着”,那就让我们想到了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中老铁路。在去年年底,您与习近平主席举行视频会晤,并且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当时习近平主席说的,铁路开通之后从昆明到万象“山不再高、路不再长”。通车之后,有没有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呢?

  就像你说的,我还记得习近平主席在同我一起参加中老铁路开通仪式时说的话,“铁路一通,两国之间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让我们把这条铁路当作一条金路、银路,习近平主席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从我担任老挝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之时,我就开始关注中老铁路,中老铁路是我们老挝交通运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之前,老挝国内从没有过标准轨铁路,这是第一条。如今,这条现代化的铁路已经成为老挝以及老挝人民的骄傲。第二,老挝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这条铁路将帮助老挝拥有一条通向大海的物流网,便捷地到达区域内其他国家,既方便旅客,也方便货运。从各个方面促进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到老挝投资和旅游。第三点,这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铁路来自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老挝是这一倡议的支持者和具体实践者,同时也从这一倡议里受益很多。我认为,中老铁路将不会止步于老挝。将来,中老铁路还将延伸到东盟各国。到那时,中国和老挝的互利共赢关系将取得更大发展。

  主持人:在中老铁路整个的建设过程中,您其实到现场视察过很多次,而且还曾经乘坐“澜沧号”动车。我们特别想知道,当时您坐在车厢内,火车开启、提速,并且快速驶向远方,在那个瞬间,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双方商定将要开始建设中老铁路后,我每年都要去视察铁路建设工地三四次,有时是两三次。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后,我先后三次乘火车到老挝北部省份。第一次去坐大家还非常激动,工作人员还让我在驾驶室里和他们一起驾驶火车。现在乘坐中老铁路的火车我也是深有感慨,老挝也有动车了。

  主持人:我刚刚听您神采奕奕地讲中老铁路,我也对这个铁路产生了很多的向往。明天我跟我的同事,我们会去乘坐中老铁路,在车上进行一些采访、拍摄。您去过很多次,您对那儿很熟,我们第一次去。您觉得我们在沿线一定要看的是什么?不能错过的风景是什么呢?

  铁路两边的风景十分优美,可惜的是当火车进入长长的隧道后,看不见外面的风光,但这些长长的隧道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挝人民和区域内的民众想要来体验一下中老铁路。很多人很激动,“老挝也有动车了吗?真的吗?”“真的!老挝也有动车了!”所以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我说,老挝人民的梦想实现了!

  总台记者邹韵:我现在是在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的列车上。在今年2月,通伦主席在乘坐了这趟列车之后表示,希望老挝的700万人都能够坐上火车,体会“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那么车上的乘客他们的乘坐感受怎么样?火车又给当地民众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中老铁路老挝乘客:我是第一次坐火车,很激动!

  中老铁路泰国乘客:非常棒!很激动,很有意思,气氛也特别好,来坐现代化的列车,泰国还没有呢。

  总台记者邹韵:你们的目的地在哪儿?在哪里下车?

  中老铁路 老挝乘客:琅勃拉邦。

  总台记者邹韵:你去过那里吗?

  中老铁路 老挝乘客:没有。

  总台记者邹韵:你专门选择乘坐动车前往而不是坐大巴,为什么?

  中老铁路 老挝乘客:因为这是一条新铁路。

  总台记者邹韵:所以你们想尝试一下?

  中老铁路泰国乘客:是的,我们想体验中国修建的新铁路。

  老挝乘客:因为老挝是山区,从前出行会花很长时间。万象和琅勃拉邦间坐旅游大巴、面包车需要12小时,有了铁路就方便多了,万象、琅勃拉邦间12小时的路程缩短到只要2小时。

  中老铁路老挝乘客:我来过十一二次了,以前没有坐火车,坐汽车也不是很满意。现在国家发展了,有了火车,我很喜欢,也很准时。

  主持人:主席您看,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老挝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对接在不断地走深、走实。那么接下来,您期待两国在哪些领域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去共同实现您所说的“梦想成真”的瞬间呢?

  我认为老中两国应互帮互助全面发展,加强两国在安全方面的合作、经济方面的合作、投资贸易等,加强人力资源发展合作。相信通过此次采访以及节目的播出,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关注老挝。

  主持人:主席先生,您刚刚提到了,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那么我们也很想知道,老挝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了什么样的营商环境呢?

  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来老挝投资的中国投资者很多,既然来了,就得互相帮助,让投资出成效,让双方受益。

  主持人:通伦主席,很抱歉我不会说老挝语,但是在我们刚刚的对话当中,我觉得我学会了两个词,一个是“ ”,一个是“ ”,这两个字应该是代表了“中老”两国的意思。因为您提到了太多次,所以在这儿我也非常好奇地想问您一下,对于中国的文化,您有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元素呢?

  老中两国文化相近,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艺术表演等都有很多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我想,也就是这些东西让两国人民感觉就是一家人似的。老挝人喜欢中国菜、中国歌,喜欢去中国,去领略中国的文化古迹,去参观中国博物馆,这些都是老挝人感兴趣的东西。中国人也一样,也喜欢老挝。

  主持人:您最喜欢的中国菜是什么,中国歌又是什么呢?

  饺子排第一。

  主持人:什么馅儿的饺子呢?

  尤其是猪肉饺子,特别好吃。我最喜欢的(中国)歌曲就是革命歌曲,我非常喜欢,很多革命老歌很好听。

  主持人:您也提到了,当今世界各种挑战、各种危机纷繁复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如何解读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特别是他提出的两个非常高瞻远瞩的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老挝也是表示支持。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您觉得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应该如何去进一步地落实?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积极意义。这个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大约80亿人口。如果世界缺乏安全,各国不顾及共同的命运,或者不考虑全球的包容性发展和安全,那么这将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世界一旦分裂、发生战争,就没有祥和,没有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都很好,老挝乐于支持并愿意共同发声,争取全球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主持人:我知道在今年稍微早一些的时候,您当时说,单边的制裁、禁运并不会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么您觉得如果现在各个国家要共同地去应对挑战、去获得和平和繁荣,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呢?

  我曾经说过,相互制裁、相互封锁、相互施压,对全球的和平与合作没有任何益处。老挝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同心协力,致力于建设多极世界、发展全球化,合作互助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世界。

  就像通伦主席在采访中告诉我们的,中老铁路只是起点,不是终点。这条钢铁巨龙承载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希望和梦想,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也期待看到两国继续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创造出更多的“圆梦时刻”。

  总策划丨慎海雄

  总监制丨李挺

  监制丨陈杰

  总制片人丨潘林华

  制片人丨阴丽萍 程越

  执行主编丨葛 倩

  策划丨钱思羽

  记者丨邹韵 莫小玲

  摄像丨路一鸣 李向伟 杨永全 万沙纳·布达翁 瓦塔纳·乔马尼翁 宋巴瑟·西里冯

  编导丨董媛 高雨杉

  外联丨韩硕 庄莹 盛宇虹

  配音丨姚宇军

  现场翻译丨杨艳 莫小玲

  文字翻译丨华春玫 李建祥 黎明 蔡宝峰 何斌

  策划支持丨亚太总站 亚非中心

  行政协调丨刘瑞敏 孙文静 丁岚

  新媒体丨王珈 杨斯童

  技术监制丨薛小妹

  视觉包装丨叶晔 张子正 张超 尚萌

  后期主管丨秦卫华 赵辛 潘冰 谢晖

  后期制作丨郝元翰 李昊

  音频丨马思瑶

  技术支持丨张文郁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