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0-18 09: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国际论道)

  近期,世界目光聚焦“昆明时刻”。

  在日前举行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中国同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商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务实行动,探索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战略。多家外媒与多国人士表示,中国生态治理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令人振奋。未来,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举措,还将继续引领全球生态治理实践。

  中国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飞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也表现突出。”埃及环境部长生物多样性顾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埃及国家协调员穆斯塔法·富达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十分可观,国家层面也一直关心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国科研人员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成效。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在生物多样性大会开幕前,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表示将把保护自然作为优先任务,打击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当前,中国正对其陆地总面积约1/4的土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这是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计划的一部分。通过该计划,中国将有望率先在2030年达到保护30%国土面积的国际环保目标。

  塔斯社引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3%,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优化了物种生境,恢复了各类生态系统功能,有效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压力。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努力扭转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损失,措施包括划定禁止开发区域、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拆除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等。

  COP15召开前,有关中国东北虎和亚洲象的故事引发外媒关注。两个种群的发展变化,证实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的努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1998年前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曾一度仅剩7只左右。然而,此后中国的行动,称得上是环保界罕见的壮举。随着中国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中国越来越重视空气污染、碳排放等问题。强有力的反偷猎行动、大量猎套的移除以及加强栖息地保护,也使东北虎从中受益。过去20年,尽管越南、老挝、柬埔寨的老虎种群近乎灭绝,但中国东北虎的数量却增加到50只左右。报道称,东北虎之外,中国还开展了拯救大熊猫行动,并实现了一度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和亚洲象数量恢复性增长。当前,中国保护沿海湿地和红树林的举措,也有助于恢复迁徙鸟类的多样性。

  不久前,亚洲象群跨越大半个云南,中国护送象群安全行进的事件引发外媒集体“刷屏”。英国《卫报》称,云南当地政府组织投入了超乎寻常的资源来监测象群,一支由8个人和无人机组成的团队从陆地和空中全天候跟踪大象的行程。美联社称,参与迁徙的大象状态“非常健康”。当前,中国约300头野生亚洲象享受着最高级别的保护。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环保人士的话指出,大象群能够不受干扰地穿过村庄,代表着中国生物保护事业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经验树立良好榜样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援引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的话表示,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智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办事处主任德钦策林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环境议程的重要引领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止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政策和宪法,这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据俄罗斯《劳动报》报道,今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详细列出中国为实现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的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补偿机制,到2035年,基本形成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补偿制度。多元化的市场化补偿结构,将使全社会更积极地参与保护环境。

  法国《巴黎人报》报道称,中国多年来把生态环境作为优先发展事项之一。目前,中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保护区2750个,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2%攀升至目前的超过22%。报道称,2020年6月,中国公布了未来1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京津冀、黄河下游、贺兰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阳湖及海岸带等多个治理区域,力争使中国变得更环保。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日前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议程的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中国提出举办COP15并发布“昆明宣言”,清晰地表明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承诺和领导力,“希望其他国家跟随效仿这个好榜样”。

  中国倡议引领世界行动

  习近平主席10月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列新举措,引发外媒及多国人士高度评价。

  “从数十年的植树造林行动,到保护濒危物种,再到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有许多可供学习的经验。”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称。

  法新社报道称,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路透社称,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和宣布的举措将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增强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的生态见解比西方的更丰富。”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弗拉基米尔·涅日丹诺夫日前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中国的生态思想包含在‘中国梦’的概念中,也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绿色丝绸之路’等项目中。”他表示,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效推动生态议程,并且正在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使用绿色能源的工业园区。

  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曼努埃尔·罗德里格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OP15在中国召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恢复注入新动力。中国担任大会主席国对全球2030年实现生态系统恢复目标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表示,习近平主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个非常有效的路径”,相信这一理念会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

  “我相信,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有机会引领世界制定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相关的优良倡议、政策,并(引领世界)开展切实行动。”埃及国家协调员穆斯塔法·富达说。

  林子涵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