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家联盟(FIT)自1953年成立以来,其理事会和执行理事会便一直鼓励举行圣杰罗姆日(9月30日)庆祝活动。2012年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 ITD)的主题是“翻译与跨文化交流(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意义重大

  翻译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

国际译联发布2012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文章

  过去30年间,全球经济、文化与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其推动下,跨文化交流现在所处的语言、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与以往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如果说,在当今时代,“是否要全球化”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是否与翻译共存”也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现实。详细

翻译的作用不比发明小

  翻译提供的不仅是内容、情节,它还大量提供概念,也就是名词,许许多多传统汉语中所没有的概念和名词,通过翻译活动出现在语言之中,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的各种理论术语,超过80%是外来的,是因为翻译而诞生的。详细

面临现状

  文学翻译窘境:全民学外语,却难有好译著

出版成轴心翻译问题多 当下文学翻译难出大师?

  现在翻译界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小语种的文学翻译人才。除了英语以外,学习小语种的人很少做翻译工作。这就使得很多好的作品难以推出。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长期的工程。要真正给名、给利,让有心做翻译工作的人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吸引人才。在大学外语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文学翻译训练,尤其是要鼓励外文教师们从事翻译工作。整理翻译乱象,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涉及多方面改变的问题。详细

中国图书跨海路:翻译是绊脚石 海外销售亦存难题

  图书走出去的路上,翻译是一块大的绊脚石。“把母语翻译成外语之后很难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这是国际翻译界的共识。”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英美文学与翻译教授朱振武说。详细

何去何从

  洋电影里的本土"佐料" 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中国文化走出去仍需翻译给力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出版中国古典名著的汉英对照版,不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而且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出版界的自信形象。”庄智象说。
    但翻译界人士也指出,四大名著英译经典在中国出版,折射出当下国内文学翻译“后继乏力”。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往往让翻译者皓首穷经。而眼下中国文学翻译稿费很低,优秀人才都无意从事这项事业。
    “我国推出的汉译外作品如果质量不高的话,就不能引起国外出版机构的关注,无法成功输出版权。”上海外教社副编审方颖芝说,国内亟须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翻译队伍,希望通过配套政策、措施来促进汉译外事业的发展。
    “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翻译。”英译《红楼梦》的编辑人士认为,当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事业仍面临中外文化差异、推广策略和力度等种种挑战。
详细

翻译名家

  文学名家、翻译家杨绛迎101岁生日:我就是宅女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详细

最可"信"翻译家王永年去世:他在中西文化间"摆渡"

  王永年自1959年开始担任新华社西班牙语的译审,经常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尽管王永年的翻译造诣甚深,但是面对别人的批评与建议,他也能谦逊对之。详细

著名翻译家梁禾与斐德共同走过的日子

  斐德的世界没有疆界。他自小随全家航海世界,旅居世界各洲。成年的他也是五洲四海,居住多国多地。对这,他已经习惯,他甚至喜欢长住海上。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