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终报道·废墟上的家园
首页 > 国际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责编:邱晓琴]

年终报道·废墟上的家园

来源:新华网2024-12-26 09:14

24小时热图
  • 探访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 “丝路方舟”号医院船圆满完成对斐济的医疗服务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9月16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们走在建筑废墟旁。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4月23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拍摄的因冲突遭到损毁的巴尔库克城堡。巴尔库克城堡于14世纪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建立,是加沙地带具有标志性的古迹之一。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2月24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拍摄的遭到以色列军队空袭后的建筑。

  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4月8日,在加沙城,人们经过损毁的建筑。

  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里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4月1日,在加沙城,人们走在希法医院附近的街道上。

  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里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2月20日,在加沙地带中部的努赛赖特难民营,巴勒斯坦人查看以军空袭后的损毁情况。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10月14日,在加沙地带中部的努赛赖特难民营,一名儿童注视遭以军袭击的学校。

  新华社发(马尔万·达乌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11月9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拍摄的以军空袭后的废墟。

  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12月9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遭空袭后升起浓烟。

  新华社发(蒙塞夫·梅马里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12月13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拍摄的“沙特医院”遭袭后的景象(手机照片)。

  新华社发(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卫生部供图)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6月25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拍摄的一处废墟里的玩具。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9月29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拍摄的地面上的玩偶。

  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1月5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巴勒斯坦画家阿迈勒·阿布·萨巴赫在废墟上绘画。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萨巴赫离家逃往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她每天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在废墟上绘画,希望以此来记录加沙人民的苦难经历,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4月4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巴勒斯坦艺术家在墙上绘画描述地区现状。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废墟,是战争最直观的遗留,也是历史书写中的沉默注脚。

  2024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让无数城市与乡村化为废墟:街道被夷为平地,受损的楼房摇摇欲坠,学校、医院、市场早已不见原来的模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痕迹,如今被埋没在砖石之间,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废墟之中,偶尔能见到熟悉却又令人心酸的物品:一个沾满灰尘的儿童玩具车、一只破损的洋娃娃……它们静静地躺着,成为曾经幸福生活的印记。

  残垣之间,也依稀可见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有人用涂鸦描绘出对和平的期许,用画笔记录失去的故土。

  瓦砾之上,家园可以重建,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轻易抹去。

  这是10月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拍摄的朝阳。

  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