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方援助缅甸文物修复 蒲甘佛塔维修预计逾9年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中方援助缅甸文物修复 蒲甘佛塔维修预计逾9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9-09 08: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蒲甘佛塔维修预计逾9年 专家正尽力测绘采集数据

  中方援助缅甸文物修复

  魏 雪

  地震前的他冰瑜佛塔。

  加固后的佛塔东立面。地震之后的他冰瑜佛塔表面有很多裂缝。专家判断,佛塔内部受到了结构性创伤,尤其是四层的四个角和宝塔上部受到的创伤更为严重。为了防止雨季时发生进一步损害,他冰瑜佛塔四层以上部分都被加固支撑起来。

  壁画组工作人员使用强度仪,在对他冰瑜寺的内墙面进行测试。

  他冰瑜寺兴建于114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和人为对壁画产生了起甲、龟裂、裂隙、褪色等不同程度的病害。工作人员需要对壁画进行数据采集,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工作做准备。

  (图片来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2016年8月24日,缅甸发生6.8级地震,造成缅甸蒲甘地区400余座佛塔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9月19日,12名中国古建筑修复专家组成的代表团抵达蒲甘,开始对佛塔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为缅方下一阶段的修复工程提供建议。

  2017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和昂山素季国务资政的共同见证下,中缅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开展蒲甘古迹震后修复和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随后,许多工作相继展开。2018年9月22日,在他冰瑜佛塔,举行了中国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换文签字仪式,标志着中缅合作修复蒲甘佛塔项目正式启动。

  蒲甘佛塔及古城坐落在缅甸中部平原,具有独特的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堪称“一道神圣的风景”。以他冰瑜佛塔为代表的蒲甘佛塔见证了蒲甘文明的鼎盛时期。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蒲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震后

  中方专家很快就到了现场

  雨季到来时,已经在地震中受损的缅甸蒲甘佛塔,很容易受到二次破坏。今年4月22日至6月12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率队完成了他冰瑜佛塔的临时抢险和加固支护工作。

  赵强也是2016年震后赴缅甸勘察的中国专家组组长。“到达蒲甘后,我们发现当地存在着施工材料匮乏、电力供应紧张、天气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我们组织国内及缅甸当地施工人员共计60余人,连续工作了40多天。”赵强介绍说。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陕西文物保护团队再次前往蒲甘进行现场勘察、评估,为下一步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查、整体测绘与病害调查。他们应用了无人机航测、三维扫描、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进行精细化测绘。

  赵强说,“他冰瑜佛塔高60余米,要将整个寺庙一一测绘,采集所有数据。这样才能准确进行后期分析。比如,要把勘察到的所有病害标注在测绘图上。若是漏掉了,会影响到下一步修复方案的制定。”

  在他冰瑜佛塔内部,可以看到白灰质地的墙面。向当地人询问,果然了解到在大块的白色石灰层下可能覆盖有壁画。赵强描述了他当时看到的壁画勘察工作的细节:“在实验性剥离后,发现石灰层下露出灰色颜料和花纹,这与墙壁其他部分的壁画颜色花纹非常接近,说明白灰涂抹的底层真的存有壁画。顺着裂开的细缝,工作人员利用仪器获取了数据,借此分析颜料成分、壁画所处的历史时期、绘画风格、墙壁的白灰和砂石水泥比例、墙壁的硬度强度等。这些信息采集得越丰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就会越顺利。”

  “文物修复工作是个艰苦、长期、动态的过程。”赵强说,“缅甸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文物之间也会存在时期、工艺、材料的差异。所以修复方案、应用技术不能直接复制照搬,拿来就用。所以这1个月的勘察只能算作研究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去分析数据、编制方案、选定材料、落实规划。在未来的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发现新问题,所以这个研究过程也就会贯穿整个修复过程。”

  陕西文物保护团队

  汇集了多方专家

  “他冰瑜佛塔是砖石质建筑而且拥有精美的壁画。在这些领域,陕西省文保专家有很多经验。”赵强认为,此次援缅文物修复项目选择陕西文物保护团队,是陕西文物保护综合实力的体现。

  这支团队,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陕西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为核心,同时联合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这次在缅甸勘察设计现场进行测绘的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

  身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介绍说,他们承担的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曾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晋城玉皇庙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和“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分别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工程”“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砖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也具有优势,是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参加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6年“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从勘察算起

  工程可能会持续9年

  在今年7月召开的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蒲甘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勘察和施工时,蒲甘他冰瑜佛塔仍像平时一样对外开放,允许游人参观。“换句话说,我们的工作是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所以我们对保护团队人员的要求是:在言行、穿着、举止各方面都要规范,工作场地要保持文明整洁,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是一个综合性保护项目,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会加入修复团队。考虑到交通不便、材料匮乏等难题,团队需要研究寺庙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和材料工艺,此外还要做检测分析、壁画保护、考古工艺发掘以及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遗址展示和环境监测等工作。

  “从勘察算起,这个维修工程可能会持续9年。”赵强说。

  现场施工会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材料不充足、交通不方便、电力供应紧张、机械设备相对落后等都会令人焦虑。但最令赵强印象深刻的却是高温,“按照宗教风俗习惯,不能穿鞋进入寺庙,当时台阶温度能高达63摄氏度,所以我们有很多的专业工作人员脚底下都被烫出了泡。”赵强笑着说。特别是2016年去勘察的时候,刚刚经过地震垮塌的他冰瑜佛塔,瓦砾渣滓、木头、碎石,甚至玻璃片、钢筋遍地都是,难以下脚。“但越是破损厉害的地方,就越是工作人员应该去勘察的地方。”

  “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工作,得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民众认可。”赵强说。

  延伸阅读

  陕西地处华夏文化中心区域

  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非常活跃

  陕西省在文物保护方面拥有大量中外合作的经验。“可以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就是中外合作的成果。早在1989年,在意大利援助下成立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就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前身。”赵强说。

  从1991年开始,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德国美茵兹的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开始进行文物保护技术合作研究。彬县大佛寺石窟危岩加固设计与施工、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调查研究、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淳化金川湾石窟以及陕西石刻佛经合作研究等,这些都是成效斐然的中德合作项目。

  1995年至2005年,陕西省开始与日本有关机构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在当时,这开创了大遗址保护展示和考古成果相结合的先河。

  “最近我们正在与法国文物保护机构进行合作。2017年中法签署了两个合作项目: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和茂陵石刻的保护研究。其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项目,还被列入2017年《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第四次联合宣言’计划。”

  陕西省文物保护对外交流合作,经历了早期的引进借鉴,中期的消化吸收和融合,发展到如今可以与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交流互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外合作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物保护专家人才。

  (魏 雪)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