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类登月50年:月球探测器取代宇航员 狂热回归理性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人类登月50年:月球探测器取代宇航员 狂热回归理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07-24 09: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永不消逝的信号

  人类登月后的第5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仍在分享着阿波罗计划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衍生产品。

  宇航员应急包里的太空毯,如今在马拉松比赛后向参赛选手分发,保暖轻便;火箭发射的减震器,如今用以加固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和桥梁;指挥舱里的电池,如今安装在助听器里,可以保证续航一整天,还能回收利用。

  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真空吸尘器,在50年前,宇航员用它提取月球表面10英尺深的岩心样本。

  这些产品,都是50年前,第一次向月球发出信号后,人类获得的持续馈赠。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两位宇航员成功登月。NASA估计,当年全世界有6.5亿人观看了宇航员登月的直播。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在踏足月球后向观众们分享:“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那时很多人还没有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因此向前迈出一步。

  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内的12位宇航员,在长达11年的阿波罗计划里,被陆续送往月球。完成阿波罗计划最后一次任务时,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从太空远眺地球,拍下了地球的全貌。它像一颗小孩子常玩耍的蓝色弹珠一样,悬于太空。这个画面成了微信软件的启动画面。

  可这个计划的起因并没有那张照片的名字《蓝色弹珠》那么浪漫。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蒂尼克1号”。而后,苏联又抢先将哺乳动物送上太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太空竞赛中先输几招的美国,在苏联的步步紧逼以及民众的舆论影响下,提出了阿波罗计划。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在演讲《我们选择登月》时说:“我们选择在10年内登月,并不是因为这件事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

  这个难度在于,在他演讲时,大部分人类登月所需的技术都不存在,或是还没被发现。为此,美国政府接连投入200多亿美元、40万人、2万家企业参与到阿波罗计划中。在那时,美国学生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大幅提高。

  开局并不顺利。在阿波罗1号一次任务测试中,指挥舱发生一场大火,舱内3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而苏联也由于仓促实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事故,比如飞船失事,宇航员科马洛夫遇难。

  这场人类登月的竞赛于上世纪70年代正式落下帷幕。美国取得了最后胜利。此后至今,再也没有人类造访月球。

  这并不代表人类想要切断信号。相反,更多信号从世界各地发出,人类从狂热逐渐回归理性。月球不再是美苏博弈的战场,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也加入了“月球俱乐部”。月球探测器取代宇航员,成为新的取样员。各国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的一大步。

  比如,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上,着陆器的月表中子和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巡视器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由瑞典研制。

  除了“国家队”,民间团体也加入探月的队伍中。

  两个月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公布了一款新型的“蓝月亮”月球着陆器,可以将3.6吨货物运送到月球表面。这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把重工业都搬到太空上去,让地球成为一个无工业的宜居星球。

  但人们还是怀念阿波罗时代登月时的激动人心。贝佐斯受访时称,孩童时,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画面,就萌生了探索太空的兴趣。2016年,一位学者发现,相比较阿波罗时代,现在愿意选择航天相关专业学习的美国年轻人越来越少,年轻人转而选择金融等行业。

  在2018年上映的传记片《登月第一人》里,当其他人囿于欢乐的聚会和朋友的陪伴时,阿姆斯特朗却在旁边拿起一个望远镜,盯着月球看。

  这些仰望星空的好奇者,接通了地球与月球的信号。

  在NASA最新公布的“阿蒂米斯计划”里,2024年以前会将美国宇航员,包括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送往月球。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月球表面。而这次重返月球的计划,是为了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做准备。

  我很期待,这次重返月球可以更纯粹一些,不再上演政治博弈,不是因为人类需要提升自信心,只是因为人类希望和太空保持联系。

  沧海桑田后,或许当外来者来到银河系时,能接受并读懂人类的信号内容:嘿,我在这里,我很孤独。

  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