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濒临印度洋,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接壤,是东非第一大经济体。历史上,这里曾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如今,肯尼亚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依然紧密联系,在“一带一路”的春风下继续描绘美好蓝图。
据了解,肯尼亚是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局)海外布局的重要板块。自2007年进入肯尼亚市场以来,先后辗转蒙巴萨、内罗毕、拉姆郡,参建蒙巴萨港、蒙内铁路、内马铁路、拉姆港、蒙内港支线二期等项目,业务涉及港口、码头、铁路、桥梁等领域。
2011年四航局承建蒙巴萨19号泊位及其堆场项目。项目进场时,由于船机设备缺乏,租当地设备费用高昂,从苏丹调遣船机距离过远,不利于未来公司区域化市场经营。经过协商后,项目团队负责人宣布,从蒙巴萨港19号泊位项目开始,公司购进的第一批大型的船机设备将正式登陆肯尼亚,其中“四航抓15”、“四航泥25”、“四航泥26”、“四航桩10”和“四航采砂1”等设备陆续进场。
此后,项目团队只争朝夕,两年时间,项目顺利完成了移交。赢得了中国路桥和肯尼亚港务局的认可。肯尼亚港务局19号泊位项目经理阿玛迪说:“你们用质量和速度赢得了我们对中国的信任!”
早在2007年,在肯尼亚蒙巴萨港的KIPEVU桥维修改造工程时,项目团队运用的混凝土结构加电流保护和硅烷防腐技术,让这座老桥再次年轻了30岁。
2013年12月,团队成功参与到肯尼亚“百年工程”蒙内铁路项目的建设。蒙内铁路是当时中交最大海外单体项目,其中十大控制性工程中蒙巴萨港站、蒙巴萨西站、蒙巴萨特大桥三项均位于参与项目所在的标段,它不仅是拆迁难,更多是安全与施工困难。项目建设之初,时任项目常务副经理伍伟军、总工程师梁立峰凭借着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把中国技术“自带操作平台的墩身模板工艺”和中国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了肯尼亚。给项目全面提效,打造出了全线的样板工程。
2017年5月31日,蒙内铁路正式通车。项目团队用4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总经理部、蒙巴萨分指挥部绿牌奖励26张,文件表彰10次,正式在肯尼亚市场站稳了脚跟,确定了“江湖地位”。
从2016年底开始,在肯尼亚拉姆地区-南苏丹-埃塞俄比亚运输走廊的关键性项目“拉姆港项目”中。据介绍,拉姆港1-3号泊位项目总长1200米,需上千根钢管桩,钢管桩的制作成了项目较大的问题,团队专家表示,如果购买国内生产好的钢管桩然后再海运到现场,不仅面临着海上运输的安全风险,而且还要支付更加高昂的运费和清关费用。于是,项目团队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肯尼亚建设钢管桩加工厂。2016年12月7日,伴随着机械轰鸣,建设在东非地区的第一条螺旋焊管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通过仔细核算,建设钢管桩加工厂为项目省下了2000多万。
扎根肯尼亚,建设者不仅用心创造建筑杰作,铸就一座座“友谊丰碑”,更用真诚得到了肯尼亚人民的认可,成为了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2019年2月1日,肯尼亚第一个油码头项目---蒙巴萨港新建KOT油码头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21年完工,这是项目团队在肯尼亚区域市场首个集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于一体的大型EPC项目。
从2007年初入肯尼亚,四航局在这片东非大地稳扎稳打长达12年,成功扎根肯尼亚。12年间,在肯尼亚市场经营合同额累计超过15亿美元。